博客首页|TW首页| 同事录|业界社区
2007-01-30

各个行业都有一群算命先生,总是高瞻远瞩地在年末或年初给大家算着来年的运势,互联网这个圈子里也有不少先知,国内国外的。


今天在板儿砖(http://www.banerzhuan.com )的“历史上的今天”上显示了去年的今天帖出的两个算命帖,一张是洋人的,一张是国人的。


国人的是胡延平老师的《2006中国互联网8大预测6个亮点》,胡老师在宏观济方面的预测有点不靠谱,在互联网方面也没太准确


洋人的是美国某资深博客《2006年全球互联网七大趋势观察》,本篇以洋人的文章进行评诉,请预先看原文。


今天是2007年,我们看看去年这个七大趋势是否预测得非常准确,虽然这篇文章是老外写的,我就根据中国大陆的情况进行瞎评一下:


趋势观察一:评论搜索


很显然在2006这方面的趋势并不明显,可能有点相似性的是google、baidu的BLOG 搜索,但是就我所知,并没有搜评论,而且就BLOG来看,并不是一个很好的评论环境。另外QIHOO的论坛搜索到时我经常使用的。


趋势观察二:社交商务


2006年的中国互联网在“社交”方面有很大的进展,通过社交完成商务的结成,很显然这是正常的,但我们并没有看到有规模性的进展。因为当用户完成社交进入商务时,那么中间平台(也就是我们说的网站)很显然起得作用不大,自然收益也不会大。


在2006年,我们看到一些B2C的电子商务平台希望建立社区环境,来促进销售的扩展


在2006年,我们也看到象DONEWS这样的IT社群站,开始有一些类商务的行为,比如IT装备


在2006年,我们也看到了象WEALINK这样的人脉网络,用户自发地利用这个平台进行着一些需求匹配的活动


但这些都只是开始,并没有形成很象样的大潮。


趋势观察三:RSS驱动


“管道业”说的是靠谱的,很显然RSS驱动这句话具有天生的技术派痕迹,在2006年的RSS相关应用方面,大陆能代表资本的一定认可的,只能说是FEEDSKY完成了第一轮融资,另外RSS的使用越来越多,但这一切都没有形成所谓的驱动力。


管道,通路也,但通路依然是生产关系的东西,如果通路不是规模性的、不是独占性的,那么通路的价值无法显示。


同时一些互联网公司的目的是用户的终点站,因此对于RSS的输出有天然的拒绝感,这方面的例子有:周鸿袆的QIHOO、麦田的maayee


趋势观察四:人才争夺

这一条我认为基本是瞎扯进来填空,在任何社会环境下都有对这个适合这个社会环境人才的紧缺。


趋势观察五:Web 2.0将受挫


这一条应该这么说:对于中小创业者的WEB2.0受挫,这方面在只说(http://www.sayonly.com )2006年初的BLOG中已经预测准确。 WEB2.0的确给中小团队以希望,但由于天然的用户资源的缺乏,使之只能在小范围里行动,是否能成,只能用时间来证明自己。


趋势观察六:“功能蔓延”症


的确对于小团队来说,基于功能开发的努力是其最方便也最擅长的,于是各种样式的BLOG系统、大同小异的定制桌面、基本相同的RSS FEED阅读工具纷纷出现,同质化必然造成同病化。


趋势观察七:帝国反击


这一条是该文中所有预测的最成功的,在中国大陆有着非常著名的案例,


1、新浪用博客反击博客网,同时现在新浪又在用播客反击优酷网。


2、而另一个更大的、看上去没有这么戏剧性的是腾讯在实实在在地打开低龄网民的网络生存空间。


3、同时百度也在暗渡陈仓地进行着固化用户的社区与消费


在中国大陆,这七大预测中第五、六、七基本准确。

以后写预测的兄弟小心了,总有人在一年后盯着你。

2007-01-25

1 前言

看了DIGG.COM一年多,板儿砖(http://www.banerzhuan.com )也做了一年,在这一年中,有很多感受,特别是对一些用户社会行为与心理的感受,我们会逐步地把这些感受与大家分享。

今天的主题是:DIGG推给我们的真实嘛?

此文写给大体上了解DIGG运作模式,也希望深度探讨互联网社群运作的朋友们。

如果您对DIGG运作模式不太熟悉,您可以先访问以下几个站点,最好做一些对比

http://www.digg.com (Digg模式的始祖)

http://www.diglog.com (国内最象DIGG的网站)

http://www.banerzhuan.com (板儿砖:我们的互联网社群运作站)

如果您对这些都不感兴趣,您可以点这里(http://www.sina.com.cn )

2 现象

2.1 现象一

人们在介绍DIGG时,都会用类似于这样文字来说明:内容聚合类平台Digg.com是一个让用户投票产生技术性新闻和文章排行的网站,由网民根据自己的喜好为网络上的文章“投票”,文章的排序就根据网民民主投票的多少自动产生,投票最高的网页可以显示在网站首页,国内称这种聚合模式为“掘客”。

2.2 现象二

DIGG模式的出现,让知识分子喊出了驾驶集体智慧,让愤青们喊出了人民作主,让网站们喊出了用户决定首页。

3 分析

3.1 民主范围

DIGG现有模式对于一个缺少民主概念的社会,无疑是相当有吸引力的,“一人一票,决定未来”,美好而令人心动,似乎让人们走到了一个自由的天堂。

然而我们只能说这是一种朴素的民主概念,虽然很容易让人了解,但很难让人深刻理解。

因为在我们欣喜于社会学角度的民主时,却忘记了经济学的“民主的成本”,也忘了经济学的“民主的收益”

A、民主的成本

其实民主是一项成本很高的制度,这个成本包括群体总成本以及群体内个人的成本。

在相同条件下,越接近平等的民主,越要投入时间、精力、钱财去收集信息、分析问题、决定取舍。

因此随着规模的扩大,直接投票式的民主成本越来越高,而当无法投入这样的成本,那么所体现出来的民主,必然与真实离得越来越远。

缩小投票范围更为产生真实,于是西方民主制度演进为代议制,即将投票分阶段来缩小一次性的投票范围,以达到趋向真实。

2.民主的收益

在美国社会的竞选中,候选人在竞选中的核心是:选我,我会给你带来什么!

在一个口号与行动基本一致的社会环境下,这实际上是告诉选民投票的利益,这让选民们有动力参与投票。

如果一个候选人给别人带来的东西听起来不容易理解、其能力不靠谱、其言行不一致,那么选民们是不会把票投给这家伙的;

而当整个候选人群给别人带来的东西听起来不容易理解、其能力不靠谱、其言行不一致,那么选民们就会放弃这次投票。这一点在社会学中叫作“理性无知或冷漠”,个体会第一位考虑自身利益,群体利益放在后面。

谈了这么多民主的理念或理论,因为DIGG给我们的就是“投票民主表现”,但正是因为它是基于互联网环境的直接民主方式,使之投票至首页必须造成“真实”的缺失,因为我们只把个体人当利已动物。

3.2 投票方式

现在我们再从投票方式说分析DIGG.COM。

在过去的中国民主投票制度下,我们的选举只有:赞成与反对,任何一个人都知道这是不合理的,因为缺失了一种权利,那就是弃权。

而看DIGG.COM,其主要的投票也只是DIGG(赞成)、BURY(反对),那么那些沉默的大多数呢?那些因为没有看到个人收益,而沉默的大多数的观点如何体现,还有那些只评论不投票的人们的观点如何体现?

一个例子:板儿砖(http://www.banerzhuan.com )是一个非常小的,内容基于互联网主题的DIGG模式站,在板儿砖上被浏览最多的一个砖场是《GOOGLE的含意》(http://www.banerzhuan.com/story/608/ ),现在一共有9983个浏览量,但叫好(DIGG)只有13个。

那么在DIGG.COM上呢,是不是也有大量浏览者并没有DIGG或BURY。

如果缺少浏览者这一个参数,那么可能一个非常好的主题,因为DIGG与BURY相同,会不会被淹没在首页之外?

回到社会体系下,一个投票如果投票率过于低,那么这个投票将被认为不真实,这也就是为什么在议会体系上有这样的规则,必须达到多少个百分率的投票才能通过。

因为投票方式的不键全,会造成现有DIGG无法更好的体现真实,更无法真实地体现人们说的民主。

4 结论

4.1 DIGG应该是什么

通过以上的分析,我们认为由于DIGG过于朴素的民主思想构架,天然地造成了民主的不健全。

而有人会说,通过游戏规则的变化,使他变得越来越民主。当然这是可能的,但民主的成本、民主的利益会很大的制约着DIGG.COM

另外我们还一定要有这么一个概念,那就是:任何社会性的结果,都是利益之间的妥协结果,包括我们天天在唱着的“民主”这个东西。

我们是给人们民主的可能,还是给人们真实的可能?

其实还是把“获得民主”放回我们的现实生活吧,让互联网定位在“了解真实”,这已经非常出色了。

因为所有的DIGG模式,所应该定位的是给用户更好的机制,了解真实,这样的真实不是真理,而是真实的观点、真实的思想、真实的思辩、真实的互动。

所有的DIGG模式,都应该给用户更好的展示着: 同意者、不同意者、旁观者、关注者、表达者,建立这样的机制。

因此DIGG从投票民主的平台身份,应该回到真实记录的公众互动媒体上,这已经足够。

4.2 有什么意义

谈了很多所谓的民主,在我们生长的环境中,有很多人在渴望这个东西,其实现在的人们真正的是渴望真实。

我们在这里给那些关注于DIGG模式的朋友们分享一些我们的感受,算作结尾:

1.正如过去人们在说“六度理论”一样,“民主投票”这一概念只是概念,它不具备可扩展性,最多只能变成你营销的口号;

2.要么降低你的用户的投票成本、要么提高你的用户的投票收益,否则你永远无法变成一个象样的业务;

3.改变你的“驾驶集体智慧”的想法,而换为“展示个体思想”,这样更为对用户有价值。

以上是我们一年来操作板儿砖(http://www.banerzhuan.com ) 的一部分思考,也是我们今后改进板儿砖的一些思考。

我们的思维一定是有局限的,但正是因为板儿砖上的朋友,让我们把一些局限打开,感谢他们。

如果您对互联网感兴趣,可以常来板儿砖看看,开砖场、拍砖、叫好都会增加您的成本,但当大家提供真实的思想时,你的收获一定会有,不是钱,是思路和朋友。



本砖场原材料来自于: http://www.banerzhuan.com/story/1453/



欢迎来到板儿砖,这是一个深度研讨互联网的小站,要了解更多的相关观点或内幕,请点击以下砖集:


digg 公众投票 群体智慧 板儿砖 

2007-01-24

彪悍对板儿砖

上周五的5G上,阿康和他的K68(http://www.k68.cn )依然以他的彪悍对应着5G的砖,虽然就我看来这样的砖还都算客气。

只是最后炳叔(http://blog.donews.com/bingshu )一通乱砖打得十分精采,让阿康有点晕,呵呵!

我在《 K68 →﹥> 5G 》(http://www.banerzhuan.com/story/2423/#10373 )那个场子大体直播了点内容,但现在的手法越来越不如以前了,于是就蜻蜓点水一样打了一些,这个场子主要说感觉。

1.从项目特性来看

在线招标的平台,应该说不少,如果阿康说“在线招标”是他的首创,那估计直接就被人请出去了,阿康说的首创应该是在线招标方面的一个游戏规则。

一般有两种游戏规则:

A、交易机会发现型:即招标者通过平台去发现应标的人或团队,通过其它一些判断依据,最终选择一家,然后由一家去完成任务;

B、项目资源浪费型:招标者通过平台发布标的,由N家团队直接完成,然后由招标者选中其中一家。

阿康选择的是B,而且认为这是他的首创。以阿康的模式来看,平台会有以下的特性:

A、标的项目内容涉及资源投入不大,按板儿砖的定义,应该只涉及人力资源;

B、标的项目适合于个人或小团队

我并没有说这样的招标平台做不大,而只是说这样平台的特点。

2、从交易规则来看

K68的交易规则是:招标方全额支付标的额,交易中80%由应标方获取,而20%由K68收取。

而这样的规则是与传统商业中的规则有很大的不同,一般情况下,企业级的交易中支付按项目实施进度为40%:40%:20%。因此在企业级正式项目上,K68会遇到一些问题。

但阿康说:如果不按照我的交易规则来玩,K68玩不转,的确是这样的。

我个人认为虽然现有K68的交易规则存在着问题,但如果没有这样的规则,K68的存在就有问题,于是还是认可这样的游戏规则,那怕扩展方面有难度。

基于以上通“交易项目”和“交易规则”来看,K68的一个特点应该是小项目、小团队的平台,有多小?50-8000元/单,这是阿康给我们的范围统计。

3、从接标人员来看

从平均460元/单 来看,这样的交易与接标人的成本来看,适合:

A、完成项目成本低

B、项目外利益偏少

这样的接标人中的大多数应该不会有以下的特点:

A、一线城市里的有正式工作的人员;

B、二线城市里的设计人员

理由就不多说了,主要是投入与产出不匹配。

所以通过以上的数据,我们不看K68也应该知道,现有K68上的设计人员应该分布于:

A.学校(包括高校)

B.二线、三线的年轻人

4、从平台特性来看

这是一个交易平台,作为交易平台来看,一个重要因素,就是“信用体系”的建设,这个体系包括:规则与人文

5、从竞争环境来看

K68的模式,人们说是威客,这样的模式在初期的进入门槛并不大,这一点阿康也认可,那如何在现在大量的竞争对手进入,并有一些带着钱进入环境下获得生存呢?

在5G上只能说一句的建议,这里通过以上的分析,给出的建议是:

1.在现有游戏规则下,应该比较好的考虑与现有商业环境下的接口,比如项目代理人机制

2.重视信用体系建设,而信用体系建设以及信用环境形成,这将是今后K68的主要竞争力,这一点上CRAGLIST是一个非常好的例子。当这一条建立之后,口碑会自然形成。

3.信用体系建设需要更细仔与耐心的分析用户行为、解决用户问题,这需要阿康花时间,可能是5年。

在周五直播时,有人说问得都不在点子上,可能的原因是我转播的手法问题,呵呵,砖家们,还有什么问题嘛?



本砖场原材料来自于: http://blog.donews.com/laobai/archive/2007/01/22/1117607.aspx


欢迎来到板儿砖,这是一个深度研讨互联网的小站,要了解更多的相关观点或内幕,请点击以下砖集:


5G k68 威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