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google 资本 投资
转帖一篇,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
今年12月23日的消息,Google联合创始人赛吉·布林(Sergey Brin)和拉里·佩奇(Larry Page)被英国《金融时报》评为2005年“年度人物”。《金融时报》称,Google联合创始人当选“年度人物”是对Google在过去12个月中表现的肯定。
媒体评选年度人物其实没必要高看一眼,因为有人干的好,自然评选“年度人物”没有错;干得不好,其实那就更是“年度人物”了。所以,媒体搞左右逢源的闹剧,没关系,但如果资本市场也这样,那就要让人怀疑,这个世界是否太疯狂了。我以为,这个世界在互联网泡沫之后,应该会冷静了,但实际却不然,资本市场似乎是非得要向全世界表明,自己永远是疯狂的!
在过去的一年中,Google的股票一再飙升,近期已突破400美元大关。有分析师预计,Google的股价甚至有望突破500美元。当前的Google的市值已近1300亿美元,几乎与“大象”IBM并驾齐驱,仅仅是略逊于微软和英特尔。Google获选“年度人物”的两位创始人表示,Google当前的服务仍有很大拓展空间,如利用搜索引擎的强大计算能力解决微生物领域的一些问题。这简直是故弄玄虚,有意混淆“解决”与“协助”之间的重大分别。
笔者是一个信息分析专家,但我相信用不着训练有素的眼光也可以发现,Google的整个上市过程,充满着类似玄而又玄的事情。我们可以看看这样的介绍词——Google符合一家成功了的技术公司的一切典型特征:公司创始人年纪轻轻就已成为亿万富翁;员工人数在3500人左右;想要进入这家公司的人挤破了门槛。我怎么看,也看不出这样的介绍与投资价值有什么关联!
Google的真正内质却与别的完全不同。Google以搜索引擎发家,到目前为止,这家公司的几乎所有业务都是围绕这一中心展开的。Google目前99%的收入都来自广告,只不过这种广告是网络广告。在近期,Google发布了利润较上年同期增长近5倍的第一季度季报。第一季度Google的净利润为3.692亿美元,主营业务的销售收入由上年同期的1.55亿美元增长到4.43亿美元,主营业务利润率则由23.8%提高到了35.2%。而搜索广告仍然是Google收入的主要来源。
一切都没有变,变的是人们被挑逗起来的心态。Google始终是一家网络上的黄页广告公司,它的业务不可能具有IBM的丰厚积累,它并不拥有知识资源,它只是一种检索工具,它的词条广告价值被无限夸大,但其实这丝毫不会改变任何公司原有的价值。更为有意思的是,从广告分类的角度来看,Google的广告甚至连广告都称不上,说到底仅仅是一种广告索引而已。如果一定要说Google的投资价值,那么我相信它应有的投资价值并不会超过一家黄页广告公司,现在的一切仅仅是出于资本界愚蠢的疯狂。
不过,如果说资本家的疯狂还是可以理解的,因为他们本身就是疯狂的人,完全为了疯狂而疯狂,令我无法相信的是,投资银行界的那些研究大腕,虽然据说都是哈佛毕业,有着无限令人羡慕的学术头衔,有着这个世界上最好的数据库和资料支持,难道他们也是吃干饭的?但事实就是事实,互联网的泡沫,安然公司的毁灭,一再证明,所有的一切都是真的。形式主义的一切东西终归是形式,西方投资银行界并没有多少理智的人,投资银行的本质依旧还是资金掮客,他们只会为资本的疯狂而推波助澜,而不会得出理智的见解和思想。
关键词: 猫扑 DONEWS
如果正如标题这样的事儿发生,会有什么情况发生?
男人们觉得不够味
玉米们觉得味太冲
昨日得知《千橡互动确认收购Donews》和《猫扑收购Donews》,从标题来说明显后一个更为真实。猫扑上市的一个重要的码局之举。
今日得知“负责报道一切”的报纸被光明日报接管。
当政治与资本两张大手前面,理想主义是这样脆弱。
当一个网络社群中“意见领袖”失去了其精神寄托时,我们又要看到一次”搬家“,有一群人要从他们自己的精神家园疏散,带着他们的精神离开,去寻找新的精神寄托,去寻找新的文化归属。
可能对于猫来说这些过去的精神并不重要,DONEWS只是一块奶酪,他要拿着他去套老鼠。
用MOP的话结束:寒一个!
==
后补:
刚才看了牛角尖的一段文字,其中有一段话令人寻味:
“…..前后就一分钟。陈一舟介绍完猫扑的情况后说,我很喜欢donews,要加入donews,你开个价吧。刘韧说了一个数,陈一舟毫不犹豫地说,可以,我只要xx%的股份,donews还是你说了算。或者,我给你等值的猫扑股份,donews全部归猫扑。”
最后刘韧选择了等值的猫扑股份,DONEWS全部归猫扑,也就是说放弃了“DONEWS还是你说了算”??
N年没来了,今天一来,发现BOKEE坏了,不知道是不是坏了N年,今天晚上月亮挺好,于是趁着这月亮出来嚎两句,壮壮胆,取个名字叫“随感WEB2.0”,想直白地想表明一下自己也还没落后于这大潮。
的确这WEB2.0的字出现频率越来越多,建议近期网站招聘一定要把“什么是WEB2.0?”例入必问之题,一旦答着面有难色,二话不说扫地出门。(注如果人应聘的是扫地或看门岗位,还是留些情)
最近评选多,先议一下,我认为一个评选中有70%我看得过去,就认为挺好;而且评选的主观主观和客观主观总是存在的,所以较个真是真真没意思的事儿。
新浪的博客大赛“圆满”结束了,这可能是前些日子几家大网站够着肩膀搞BLOG大赛中,算是有始有终的,就这一点来看执行力相对强一些。与其说新浪的BLOG大赛在推动市场,不如说这次大赛给新浪打了一针强心针,“好象没有这样热闹了”这话是新浪员工在颁奖仪式中间抽烟时喃喃地说,看来WEB2.0的博客还是给新浪带来了点新东西,陈炯这口气是出了;
百度也在搞评选:百度中国风云榜。从个人的喜好来看,我真是很喜欢百度风云榜所体现的这些关键词,这些真正来自于用户的关键字真正代表着中国这一年的人文与社会风景。李老板的一句话:“‘风云录’所依据的是每天网民的上亿次点击搜索的数据得来的,它忠实地刻录了中国人自己真实的2005年。从长久的眼光看,每一个人在百度上所留下的点击纪录汇总聚合,实际上就是一幅互联时代的‘清明上河图’”。挺好,这句话很WEB2.0。
其实一直在关注着百度在搜索引擎后会如何出手,我们已经看到帖吧从零开始,变成中国最大的社区,而百度知道、百度传情都将成为百度理解的WEB2.0的强有力支柱,当这些的整合出来后,会对所有的网站以极大的压力。
公司在评选着,个人也在评选着,回到IT娱乐圈,当然要看风向标KESO的东西(好在最近他没有再花精力写GOOGLE了,这让我感觉放松多了)。昨日KOSE真在进行评选了:《2005年最酷的5个Web 2.0服务网站 》,看了KOSE的东西符合我70%的标准,所以写得还是不错的。
而今天真正的主题才开始:
我不知道KOSE在写《2005年最酷的5个Web 2.0服务网站 》时有没有注意到一个现象,但我是知道所有回复者是没有注意到,那就是除了应避嫌疑的356KEY外,其它四个均有以下特别鲜明的特点:
1.网站的内容均是基于用户的非IT需求;
2.网站均集中在上海
正如我一直跟朋友们说起的,这一轮的所谓WEB2.0为代表的中国网站大潮由三个地域引领:北京、上海、深圳,而这三个地域又有其非常鲜明的特点,这些特点又与其地域文化紧密相关:
北京及周边,作势:无边的WEB2.0概念,玩得很虚,想套资本的钱;
上海及周边,作诗:纯洁的WEB2.0想法,玩得很酷,想赚以后的钱;
深圳及周边,做事,变味的WEb2.0花招,玩得很色,正赚现在的钱;
看看我这博客的开始,作评选的好象都在北京。
没有任何正确与否之说,只是当我看到北京、上海、深圳的互联网,真觉得丰富多彩,人们都打着WEB2.0的旗子,按着自己的文化、理解、兴趣干着自己喜欢的事,挺好,这WEB2.0就是一张牌,只是看你赚钱的速度,或数目。
以下发一张图,看客当娱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