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客首页|TW首页| 同事录|业界社区
2005-08-29

关键词web2.0    社会性网络                                          


这个标题是什么意思,大家可能不清楚,但我写这篇东西时却带点兴奋劲儿。


在3月时,和一个百度的朋友聊时,我问百度也要做SNS嘛,当时他回答,百度是不会做的。


但今天来看,百度是会做的,因为“百度知道社会性网络”

今天我在查看我的BLOG的访问来源时发现了百度的确也知道社会性网络


这是访问来源:“社会性网络”在百度的搜索结果:




好象一切都很正常,但当我把目光移到右边时发现如下:




点进去一看,出现了“百度知道”:




再回到首页: 




如果说百度帖吧发帖可以注册,也可以不注册,那么百度知道是必须注册的:




同时也建立了用户等级制度:




以下是用户信息:




这就是百度知道,其实问答形式在2000年以前就有,而且近来SINA等门户也一直在做。


但我想说的关键是:百度正式开始进行用户管理,用户经营,如果是这样的话,SNS将是一个必然的选择。


而且我们已经非常明显地看到用户等级了。


另外KESO 社会性网络 SNS 都将得到一个同一个知道:WEB2.0是什么


BAIDU在SNS基础上的BLOG,WIKI,IM将陆续出来(不管是合作还是自已推出),我的这个结论不是内幕,而是必然。


另外都说百度的中文分词好于GOOGLE,但在一些特定环境下,还是有问题,这样CNSNS这个BLOG的百度的一个热门词中排名第一 :)))

2005-08-26

前面的话


还是VAZI的话耿耿于怀,呵呵,的确是要数据的,否则能说明什么呢?


下一问题是,有了数据如何说明呢?


前一阵子或者说前几天,从宝岛来了病毒,于是在BLOG娱乐圈掀起了高潮,同学们都乐意被感染着或者感染着下家。


我在呆眼拙看评论中有几段对这个“怪僻病毒”的理解:


1.“以前流行过的金锁链什么的连锁信”,现在也在流行,经常以一种少投入大回报而长久流得,我们这些自己觉得“理性的人”好象会觉得没什么意思,鄙视!但这样的游戏一定市场的,现在不是正的以EMAIL和短信作为游戏载体。这种传递效应应该做为企业营销人员所重视,而同样六度也是这样的东西。


2.如果比尔在一个相对封闭的六度系统内,找他要点注册码还是有用的,还是可以找到的;但如果这个系统是开放系统,或者说没有比尔,那还是用CRACK类的东西吧!


游戏现在还在进行,可能游戏的前几位都已经对别人说:我玩过了,还传得挺远的呢!!


那游戏过去了就过去了嘛?我们会得到什么,总得有点东西留下吧?


今天在KESO的昨日新闻中看到了未完成的《引爆“怪癖”病毒之看图说话


我看了这文章后,有很多感叹:


1.感叹作者的有心,而这种有心才会使一个游戏变得有意义;


2.感叹我终于有一个案例进行我一直想做,而且应该做的分析了;


3.感叹作者和我一样,在MINDMANAGER


于是我沿着“末完成”的路,走下去(感谢前行者他)



中间的话


作者非常有心地将这个游戏的病毒传翻途径画出来,在几天里,这个病毒可以说是几何式的传播。


我下载了作者的MINDMANAGER原文件,并利EXCEL简单的列出,开始了我的分析。


而这个分析就是基于社会性网络情况下。


(虽然作者对原文中的链接进行了变化,但我不想改了,只是用原列作说明,数据的统计太累)


统计过程:


1.用EXECL表把各节点的关系进行列出,一共273个节点;


2.设立每一单节点自身数据(什么数据后面再说)为1


3.而每一节点的最终数据通过一个简单的数学公司计算得出


    Z=Z下家数据总和×K参数+自身数据(在这里设为1) (K参数取值位于0至1)


4.K参数这个东西是本文的最主要要说的东西,它到底是什么?别着急,我后面表述我的看法


5.通过对不同K参数的设定,得出每个人的最终数据Z


Z与K


关于Z值


如果


1.Z=人数,那图中表明每一节点的某节点掌控下家人数;


2.Z=声望(名气),那排名表明这个体系中某个节点的声望值;


3.Z=信用,那么排名表明这个体系中某节点的信用资源


但我觉得有意思的是,Z所表明在一个社会性网络环境下所有可传递的东西


关于K参数


其实这就是一个体系内单一传递的平均效率参数


以下分别是对



  • K=1
  • K=0.7
  • K=0.5
  • K=0.2
  • K=0  (如果K=0,所有人的Z值都将是1,这里就不例出)

的节点Z值的前19名排名,我们可以把Z当成人脉价值


 k=1.0



 K=0.7


 k=0.5



 K=0.2


而整个统计过程中有一个非常有意思的现象,在K=0.5情况下:


作为下家的老冒的人脉值比作为上家的王建硕高,而在其它参数下,均为王建硕高!


这个变化,有哪位同学能在举个现实例子?


我想到一个,就是销售主管与销售提成上有这个现象。


最后的话


时间不多,急着回家,匆匆写一点,供大家参考


参考什么:


1.社会性网络下可流动信息或物质的传递;


2.SNS服务商应有理性地分析并设计出可高效传递的东西,用于自己的用户发展,用户引导,用户服务。


3.耐下心做些分析,可得到的东西比自己只通过拍脑子得来的感性的东西多得多,价值大得多。



虽然我的数学算法还非常简陋,但我们应有用数据说话的习惯。


再次感谢末完成对本环节的贡献。


各位是不是看得有点头晕?比游戏难懂吧,但实际比游戏更有意思!


更比重复说社会性网络或者WEB2.0如何如何实在

2005-08-25

Tag社会性网络    SNS    WEB2.0                                          



前日发了《SNS下的行为实验》,其中前面已经说了“是给朋友的”,后面也说了是“本来可以放在心上”。


我原来想到的可能是KESO放在昨日新闻,可KESO却用重笔了。


于是各种评论都看到了,我希望是全部看到,但还是有限地看到:


1.写完了后,直接在MSN上跟联络家的暴走的LUCY说有新东西了,最后她的留言让我“太失望”了:


“俨然是个小型网站的经营推广之路。”可能过于暴走吧,如果LUCY不在做LINKIST,不在做SNS,这样说是可以理解的,但LUCY却真实地在做SNS,她为什么不想想在我写的这个过程是实际上是给SNSER了解用户行为,以及帮助用户提高人个资本的东西?绝对不是为了大家知道如何营销自己!


“其中,最推崇3.6。“我想这一工作是成功的,通过这一工作,使BLOG的每天的访问数提高了200%”,有时候一点极小的不起眼的动作,却影响着大局。”


这句话中的“极小”该如何看?


1.3.6 的行为是有计划的,并不是随意的!
2.3.6 的行为实施需要巨大的精力与能力!


我想问一下LUCY,如果让LINKIST去干3.6,想想要有多大的准备,还会不会极小?


一会见DAVE说道说道去,哈哈哈


2.关于”实验”与”试验”,在KESO写我的BLOG的回言中VAZI朋友有一段:


Keso不是吧?别人说是实验你就真当回事啊?
知道实验是什么吗?实验是用来验证一套理论模型的操作!
与其说那人是在做实验,不如说他在做试验,用自己写Blog的试验,写了六个月就把心得写出来(甚至连最基本的数据分析和具体例子都没有)


他所谓的“实验报告”,里面归根到底就是Blog写作过程描述和总结


之所以不能说它是实验是因为:
一、目的性不强
二、无具体案例分析
三、无理论模型
四、无事实结论


说它是行为艺术也还可以,因为做的是什么只有他自己明白。


不过,Keso发此文,确实又被闪了一回。
不管Blogger是谁都可以跳起来说自己是导演,然而据我所知,导演除了一个,谁都不是,导演是谁?见****鬼的上帝!


我觉得这个提醒非常好,的确我在写时没有注意这两个词的差别,如果我认真思考,我会使用VAZI所 说的“试验”


VAZI说的都很严谨,而且是基于西方理论之下的,谢谢你


但我还要提一下另外一个东方理论下的东西:


修禅


  古代禅师的棒喝,那是在教禅;禅者的扬眉瞬目,那也是论禅;一日不作,一日不食,这是在参禅;赵州八十行脚,这是在修禅;这些典型,都留给后人很大启示,现分叙几点,略加介绍。


 (一)提起疑情


  世界上的大部份宗教,重视的是信仰,而且不可以用怀疑的态度去探究教义,但是禅宗在入门时,首先须提起的便是疑情。尤其禅门,更是要有大疑,才能大悟,若是没有疑情,则无所用心,绝不会有开悟的时候。“如何是祖师西来大意?”“什么是父母未生前的本来面目?”“万法归一,一归何处?”“念佛是谁?”……这些问题,并不是要学禅的人去找资料写论文,它只不过是要提起禅和子的疑情而已。


 (二)参究下去


  疑情起了以后,进一步要用心去参,所谓迷者枯坐,智者用心。用心是随时随地,用全副精神去参,并不是在打坐时才是用心参禅,这么追本溯源的怀疑下去,追问下去,一直到打破沙锅问到底,则豁然大悟。这种开悟的境界“如人饮水,冷暖自知。”很难用语言文字加以描述。??


 (三)身行力学


  本来禅是不可说的,是言语道断,心行处灭的境界。我今天在这里说了许多,已有画蛇添足之嫌,事实上,禅最直接的方式,就是从生活上去实践,衣食住行处寻个着落。那么,一屈指,一拂袖,上座下座,无一不是禅。



VAZI,可能不同的角度去看,得到不同的理解吧,我只是希望看着能懂我《SNS下的行为实验》的内核。


3.这第3点还是针对VAZI和其它持同样的观点的朋友,他们可能更认为《SNS下的行为实验》自爆成名的记录,充满着虚伪,可能还有一些在这个实验中的朋友也会这样认为。


   这里我想说三点:


   A.对不起,以后这样的东西,我将不以BLOG方式发出,以免误解;


   B.VAZI等朋友,我先举个例子,在一个纯军事论坛,有一帮军事迷在讨论《二战中德国武装党卫军中哪个部队战斗力最强》,大家在维京师,帝国师等等方面讨论着,而且特别说出每个师的配置,参加的战役以及对这些部队战斗力的钦佩,非常有意思。但这时有一个朋友冲进来,说都是法西斯军队,都被打败了,你们这样讨论是支持法西斯,一帮垃极。这时原来的一帮人一下子被搞蒙了,然后慢慢地就笑了。


    VAZI,他们在以不同的角度去诠释一件事物的不同方面,如果角度变了,结果也会变。


    于是说这个例子和您一直对我那BLOG的评价是一样的,我们讨论的是行为学与心理学,不是在讨论道德层面的东西。


   
    另外要说的是,我只是把这个过程写出来,并不是说不写,这个过程就没有;并不是说我写了,就是我个人的全部就是这样;另外我们为什么不深刻而理性的去剖析自己的行为与心理特点?


4.关于KESO特意写的BLOG,其实有一点他还是没有注意到,那怕我在描述CNSNS的成名历,那也只是CNSNS这个TAG,而不是孔铁山的全部,还是过去我跟XBA说过的,我在别处比这个有名,哈哈哈哈!!KESO的BLOG给大家一个“错误”的引导,于是看来记者真。。。。



5.在回复中s5s5(也是个很COOL的名字)提到,可不可以不用成名的人或公司,从基层开始。当然是可以的,一定是可以的,差别在于时间上。


另外从营销角度来说,借势一定是对的。


6.给所有觉得这东西有用的朋友,还想强调的是因为思考与写作时间的因素,所以太多的东西没有写入。刚才跟一个记者朋友聊时,他好象说一些夸奖的话,我回的是:如果一个记者能在丐帮呆六个月,一定感想也特别多的,这和一个人的智力没有多大关系,是一个耐心问题。



7.另外这里有丢评论的现象,昨天的确丢了两个反面意见,一个肯定是CB的,另一个可能我太思考VAZI的建议,当成他的了。不管如何都抱歉。

2005-08-23

关键词社会性网络    SNS    WEB2.0    BLOG                                          


我用六个月完成一个SNS网络下的行为实验,我希望把这个送给我的朋友们:







老MAO

吕欣欣

丁某人


KESO

邢勃

LUCY

王强

16PLAY

方兴东

XBA

moriz13

詹膑

卢亮

熊川

四度


李雪明

阿康

Charlie

HOPESOME

老白

杨永强

王建硕

刘勇


还有等等朋友


这些朋友对我的CNSNS都供了重要参考。


另外也感谢 庄秀丽ISAAC MAO,虽然没和他们交流过,但他们的东西给我收获甚丰


====



总的思维图


 本文总思维图 




1. 背景情况



这个BLOG的目的有很多,其中非常底层的目的之一是通过一种思维方式,去对某个方向性的东西进行分析与研讨。



跟很多朋友说起起过为什么以社会性网络(SNS)为主题,其实就是对上面我说的思维方式进行验证,所以说社会性网络也好,WEB2.0也好,只是我进行思维方式研究的小白鼠。


另外整个BLOG的写作,不仅仅是分析,而且整个BLOG也是一个实验床,每一篇BLOG的产生不仅仅是一个分析结果,也是一个实验过程。


所以说我的BLOG目的性非常强。


但另外也想说的是,在整个写作过程中我都是以真实的心理,真实的状态,以及真实的感觉在写作,因为在整个实验中也把自己当成一个社会性网络中的角色来分析。


前几天(实际上是四天),我搞了一个呆眼拙评,当时就有一个家伙在MSN上跟我说:你丫是在做媒体,你丫是在做娱乐。当时我就觉得是对的,我回复的好象是:高兴就成。


而且接着他又说:你的价值应该在调查与研究。潜含意是说别凑什么热闹了。


其实俺是在做实验,而呆眼拙评系列是实验的最后一段。






 2. 实验设计



对于整个社会性网络行为分析的实验的总目的是较全面地了解在互联网平台上的用户状态,行为,心理,同时对一个社会性网络的经营者的经营思维方式的探讨。


我对这个实验的时间设置是6个月,从今年的2月开始至今,对于一个偏社会性的实验,6个月的时间不应该是算长的。


我要说明的是:

1.我不是专业的社会学者,因此在很多方面并没有非常专业的理论基础;
2.数据的统计也具有一定的主观性;
3.分析方法中也有很多直觉的东西


但这些并没有什么问题,做总不比做好。


实验的设计是以CNSNS作为一个社会性网络中的个体如何进行操作,以提高自己的个人资本。

个人资本这是一个社会学概念,理论研究中有各种流派,但我以为可以有以下几个东西着重思考:

· 个人经济资本
· 个人文化资本
· 个人社会资本
· 人个符号资本
· 以及上述资本的相互转化
因此实验过程中,会着重这几方面的了解与思考。


说句白话:就是了解一个人在互联网环境下的地位提高的过程。




 2.1. 实验总图
这是一张我自己认为经典的图,在这张图上描述了一个SNS模式下,网站(我更愿意称为公司)的运作模式,但我想这也是作为个体现实个人资本的方式图



 
因此实验中也以这样的思路对于个人资本的拓展战略。





2.2. 选择方向
一个个体的发展一定是有方向的,而个人资本的提高也是要有切入点的。
在实验总图中的一个故事就是这个方向,我要找一个适合于自己同时在社会中有一定意义的故事。



 2.3. 建立平台

社会人的价值只有放在社会环境中才能体现,因此如何放,如何展示,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一步。这就是实验总图中的展示空间

在网络社会环境下,有很多种展示方式
1.IM
2.论坛
3.个人网站

而这三个东西的是各有特点了,而要达到信息的长时间展示,选择个人网站是一个最好的模式,而BLOG却是一个非常便捷的方法。

 


2.4. 多方交流
这是实验总图的交流环境。

虽然是在互联网环境下,但我认为交流无限,因此设计的交流有很多:
1.BLOG
2.论坛
3.IM
4.电话
5.聚会
6.单聊

 


2.5. 风格建立

在实验总图中是一种文化引导

正如前面所说的个人资本中的一个重要东西是文化资本,这种文化包括着:

1.你的学识,或者说你对某方向东西的全面了解
2.你的思维能力
3.你的文字能力
4.你的文字风格
5.你的交流特性


在实验中我也特别注重对这五个东西的观注

 
人品是一个虚的概念,但在现在中国社会道德环境中,乐于助人,真诚有信是一个关键。
这在实验总图中指的是“一套诚信体系”

最终会转变成:个人符号资本
 




2.6. 人品建立
人品是一个虚的概念,但在现在中国社会道德环境中,乐于助人,真诚有信是一个关键。
这在实验总图中指的是“一套诚信体系”

最终会转变成:个人符号资本 
社会资本我们可以简称为人脉,而在实验总图中对映着的是“一套社会渠道”

而整个实验的过程与目的正是:提高资本资本,建立个人人脉。




 2.8. 一些补充

我还是想做一些补充:

1.整个实验中是以CNSNS为社会性网络下的行为人,但我是以本性进行实验,因此希望看到此文的朋友不要过多认为被俺当实验品;

2.实验设计中的选择方向,建立平台,多方交流,风格建立,人品建立,建立人脉不仅仅是方法,也是整个过程与目的,这六个东西在整个个人资本建立过程中是循环,并要有机相融。





 3.实验操作

实验步骤的记录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他体现着实验设计(战略),也是促进战略实现的重要执行环节。

而且这些记录也含有是一个个人资本积累中营销过程,对于一些含有SNS的网站的操作与经营有着非常好的参考意义

 


3.1. 方向:SNS

我在寻找CNSNS的个人资本提高的方向,而我的原始资本是:

1.有相对长的上网经验;
2.有相对长的论坛经验;
3.在商业化企业中工作过,积累了一定的企业操作过程;
4.对互联网感兴趣;
5.网络技术方面不是长项,但有很好的资源可以顺时补充


而大势是互联网发展又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网络全面融入现实生活已是必然。

而正因上述的大势,使个人资本的实验有一个很好的平台,甚至个人资本的发展有了一个很好的平台。

因此我选择了社会性网络(SNS)作为主要研究的方向,也是实验中的主题内容。




 3.2. 平台:BLOG

我确定了BLOG为平台后,下一个问题是我在哪里建立这个BLOG平台,方式有二:

1.自己建立BLOG系统;
2.把自己的BLOG放在BSP。

作为个体来说,特别是实验目的是提高自己的个人社会性资本,因此如果自己建立BLOG系统无论在成本,以及推广方式上存在着很大的问题,而且如果放在BSP上,可以借助BSP自身的经营需求,来推广个体的BLOG,因此我选择了把BLOG放在BSP上。

下一个问题是:我把自己的BLOG放在哪个BSP:

1.DONEWS
2.BLOGCHINA(现在叫BOKEE)
3.UUZONE
4.等等


思考是:选择名气大的(基础目标用户多),选择采编人员多的(可以被提到首页的)

如果以这样的思维方式进行,我想BLOGCHINA是最合适的。




 3.3. 初推:UUZONE

这是在某个范围内打开影响的第一步,这是一个切入点,在营销中一般是采用借势方式。

于是我在寻找借势人员,当时KESO已非常有名,但其讨论的范围非常广泛,关注点太多,无法借势。

后来我选择了UUZONE,原因有下:

1.UUZONE是一个不错的SNS网站;
2.UUZONE是一个次新的网站;
3.UUZONE需要有用户对其进行评价;
4.UUZONE的头老MAO在我感觉是一个不错的人;
5.老MAO在这个范围内还是比较有名,可以带来二度的影响


于是我利用我的过去的经验,选择了他的首页进行了详细评价


并评价完后,并把这一评价帖在了UUZONE的相应论坛上,目的引起UUZONE老MAO的注意。
而这一作法的效果我觉得不错,在老MAO那里引起了“重视”,我想他要转发到了他公司内部的人员那里。





 3.4. 跟进:系列分析

之后我开始进行中国SNS网站的系列分析与评价,这个分析的目的如下:

1.通过分析全面了解SNS的情况,包括发展,现状与未来;
2.也是对我自己的分析事物的方法进行验证(这个方法我跟老MAO,吕伙伴沟通过)
3.通过这一系列的分析,造成圈内人对这个BLOG的重视,以提高自己的文化资本,或者说是权威


整个分析应该说非常细仔,细仔到最后我自己都没有完成后续的东西:


  • 拙看中国社会性网络(SNS):四、用户评价 作者:cnsns 2005-02-22 12:54:39
  • 拙看中国社会性网络(SNS):三、网站描述(5) 作者:cnsns 2005-02-20 18:20:17
  • 拙看中国社会性网络(SNS):三、网站描述 (4) 作者:cnsns 2005-02-19 16:28:49
  • 拙看中国社会性网络(SNS):三、网站描述(3) 作者:cnsns 2005-02-18 13:57:23
  • 拙看中国社会性网络(SNS):补充-16PLAY 作者:cnsns 2005-02-16 15:12:14
  • 拙看中国社会性网络(SNS):三、网站描述(2) 作者:cnsns 2005-02-15 17:09:10
  • 拙看中国社会性网络(SNS):号外:SNS们的情人节 作者:cnsns 2005-02-14 15:47:36
  • 拙看中国社会性网络(SNS):三、网站描述(1) 作者:cnsns 2005-02-13 16:43:19
  • 拙看中国社会性网络(SNS):二、基本数据 作者:cnsns 2005-02-12 20:45:55
  • 拙看中国社会性网络(SNS):一、前言 作者:cnsns 2005-02-12 16:41:11
  • 文火煨肥鸭–看中国SNS 作者:cnsns 2005-02-11 21:04:00

    后续我也不断地进行对SNS的分析,其实今天也是一个。

    的确后面的实验结果是令人满意的:

    1.BLOG的访问量大增;
    2.MSN上的加的圈内朋友也激增,我认识了相当多的SNS的老大们;



     3.5. 交流:各种可能

    我也一直这个过程中注重交流
    1.BLOG上的交流;
    2.MSN上的交流,这是主要的交流方式,
    3.与SNSER们的面对面交流,如参加了两次沙龙:
  • SNSer的聚会记(三):人物 作者:cnsns 2005-06-14 11:18:15
  • SNSer的聚会记(二):遇见 作者:cnsns 2005-06-09 14:14:25
  • SNSer的聚会记(一):门口 作者:cnsns 2005-06-06 17:28:50
    4.与SNSER们的私下活动,聊天;
  • 第一次写KESO 作者:cnsns 2005-07-14 13:51:53

    我想个性化的交流的实际作用远比BLOG大,让我更加能认识这个圈子的人与物,观念与思维,对自己提高非常大;

    同时也在这个人脉圈中建立的映象与影响






     3.6. 推进:KESO

    最近的四天,我做了一个“呆眼拙评”,方式是:

    1.与KESO建立连接(第一次写KESO 作者:cnsns 2005-07-14 13:51:53
    2.KESO的昨日新闻进行评价;
    3.先在原来的新闻下进行评价;
    4.然后规整到一个BLOG下


  • SNS下的呆眼拙评(050821) 作者:cnsns 2005-08-21 15:47:33
  • SNS下的呆眼拙评(050820) 作者:cnsns 2005-08-20 11:35:40
  • SNS下的呆眼拙评(050819) 作者:cnsns 2005-08-19 08:26:26
  • SNS下的呆眼拙评(050818) 作者:cnsns 2005-08-18 10:54:39

    目的是通过借助KESO的影响力,或寻址的权威性,获得观注;通过有特点的评价,引起更多的对CNSNS的观注;通过整合评价,提高BLOG的访问量。

    同时加强CNSNS这个BLOG的娱乐与观注度


    我想这一工作是成功的,通过这一工作,使BLOG的每天的访问数提高了200%。






     3.7. 文化:多角度



    我的BLOG的风格有两个阶段,在前期我的文字非常严谨,更加象书面文章;而后期文字风格更加调侃化;

    而我的IM交流风格则更调侃一些

    多元风格的形成。





     3.8. 诚信:真实



    在CNSNS上,所有的文字都是真实思考;

    在IM上,所有的交流都是真诚;

    在所有的交流中,都尊守保密原则,不向竞争对手间传递任何涉及商业机密的东西。

    只有这样才能建立一个信任关系。






     4. 初步总结

    之所以叫初步总结,是因为时间关系,不可能把所有的实验操作写全,写细,很多东西会对今后的理解有更深层次的作用。

    同时正如前面说的,还有很多不完全的东西,还需要进一步的深化。



     4.1. SN的内含
    对于用户来说,SN是个人资本的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同时他会促进其它资本的获得;而SNS是一个非常有前途的用户组织方式
     




    4.2. SNS企业的核心

    SNS企业的核心是对用户行为分析,在一个领域内抓住用户行为特点,设计出一套帮助用户建立,维护,扩展用户个人资本的环境,同时通过一些资源获取来满足用户的某方面具体需求。

    上面说的环境,不仅仅是技术环境,更是一个社会环境,这希望我们的各类网站引起极大重视。
     





    4.3. 我的记录的作用

    我的这个实验记录的作用,有一点是给大家展示一个过程,而我是利用自己的方式与方法去完成部分“个人资本”的获取,我们的SNS服务商们是否可以建立这些东西,促进用户的个人资本?

    我也希望这是给我们的SNSER提供一个案例以及记录。

    我想再次回顾一下个人资本的内在:

    · 个人经济资本—帮助用户赚钱
    · 个人文化资本—帮助用户风格形成
    · 个人社会资本—帮助用户获得维护社会渠道,人脉
    · 人个符号资本—帮助用户成名
    · 以及上述资本的相互转化—帮助用户转化


    另外我想说的是六个月的时间,我在这个实验中花费了非常多的精力,成本可以说非常高的,是不是有一个SNS可以帮我节省这样的时间?这也是一个不错的问题






     5. 最后的话
    此文是这个BLOG中非常重要的一文,本来可以自己放在心里的,但为了感谢所有的朋友,以此浅文真诚答谢。

    也不希望读者把此文当成某个“BLOGGER的成名路径”,那样太违我的本意。
  • 2005-08-21

    Tag社会性网络    SNS    Google    BLOG    PODCASTING                                          


    (本系列评论是基于KESO的昨日新闻,感谢他没白没黑地为大家当编辑)



    预告一下,最近IT BLOG 娱乐圈开始 玩游戏了,这是一个典型社会性网络下的病毒式游戏。前几天有几个主题说到这一问题,现在真的开始出现了:






  • Google 不作恶吗? #

    我总发觉很多时候我们在拿“善良,诚实”这一类的社会道德标准去衡良一个企业行为,而企业从本来上来说其底线是法律。


    如果总以寻找“高尚人”的要求来标准来评价商业行为下的企业,那总会让我们失望的。


    现实点,否则自寻烦恼!





  • 互联网为什么那么好看? #

    一场戏是否好看,要看出品,编剧,导演,角儿,摄影,美工以及炒作,缺一都会弱下去。


    互联网的确是一场戏,出品人一定是需要的,否则乐趣就没了。


    好事不好事,可以从其中的一个人出发,但更可以从整体事物出发。





  • 贴图也说话:同好 #

    “同好”这是个好东西,换句话是说:志同道合,做WEB2.0的人,应该重视这一东西,并应用!





  • Donews Blog小花招02–打造自己的徽记 #
    Donews Blog小花招01–偷别人的CSS #

    连续第四天是老白的东西,今天还是两篇,我开始怀疑了,我是个阴谋论者,而且目标直指DONEWS

    一快奔四,或者已经四张的男人,在网站混际的时间要排来,估计到全国的TOP 千分之一的人,在BLOG上一边和各种名人过不去,而且还能耐下心写这样一系列的科普性文章,着实让我觉得有个性,也是所谓性情中人。

    风格基本为站在人民大众队伍中,替人民大众呐喊与解忧!

    这句不错,“韩国的赛我网,据说盈利模式就靠提供个性化的网页装饰品,不得不说,触到了人民心里的痒痒肉”,这句也是极对的,营销中的一个方式:形式的时尚与体帖,加深用户感受。

    但如果DONEWS在这方面进行工作,不如QQ在这方在进行工作作用大。

    最近刘韧干的事,比这个更有意思,见我对今天KESO昨日新闻的另外一篇呆眼拙评。




  • Google说出了自己的心里话 #

    从内心来说,我觉得宏观上与微软竞争的企业还是不多,甚至连GOOGLE,YAHOO也不能算是能和微软长期竞争。

    微软不算是一个能在宏观上进行突发式创新的企业,因为其企业已经是有固有的模式,庞大的规模使创新的落实变得成本过高。

    而微软的优势就是一个底蕴和实力,我们可能不太可能在微软身上看到很多新东西,但会在微软的一年后的产品中看到这些次新的东西。我们可能会嘲笑微软的东西如何抄袭,我们还可能笑微软拾人牙慧,但我们之后总会感概:如果微软也作这个会咋样??!!这就是微软

    拿微软和GOOGLE比,就象拿一个中年人和一个年轻人比。

    微软的优势:

    1.操作系统平台;
    2.全面整合的能力(包括技术层面,资本层面);
    3.对于网络及网络下的社会的研究耐心。

    我记得第一次互联网泡沫时的一个《对话》节目中,一个年青人非常明确地对柳传志说:你们老了!!。

    现在想想,不是说那个年青人幼稚,而是他思考的范围还不够宽。那怕他可能很懂互联网的新经济,但他还不懂什么叫经济。

    ===





  • 还原博客本来面目,只是一个过客? #



  • 互联网集体意淫!——WEB 2.0的代表?还是最大的敌人? #


    1996年开始了解电子商务,可以负责地电子商务在色情业是最彻底的,内容组织,服务提供,界面设计以及用户感受,最终到支付,都非常专业。


    但我们不能说色情业代表着所有的电子商务,更不是电子商务的敌人。


    看到后面匿名者的留言,我觉得已经非常清晰了,也就打住:

    正如众SP们依靠坑盟拐骗赚的第一桶金上市,不能怪罪移动梦网一样,诸多色情等积弊和web2.0似乎并没太大关系。


    木子美们的出现并没什么值得大惊小怪之处,但得到社会舆论的集体吹捧便是整个社会心理的不对了。同样,网络色情业也并非因为网络才有了色情。


    整个社会的集体无意识和转轨期间社会心理的不正常状态,才是根源。不知道在宣扬性自由的美国社会,对骚守弄姿状的这些网络mm们又会如何做感想?


    估计不会看的流鼻血吧。2.0本无错,人们当自省。



    只是补充一下,作者过于二极思维,其实很多东西还有中间态。





  • Blog的商业价值 #

    BLOG的商业模式??为什么人们总是把期翼一个单一的应用能形成一个完整的商业模式?为什么总有要渴望有“杀手级应用”?


    “创新”这是一个多么吸引人的词,“ 创新”这个互联网第一个泡沫时,多少大学生觉得可以通过“创新”而一步登天,但能成的有几个?


    “创新”分这三种:


    1.突发创新,拍脑子出来一个主意,非常好,这需要极大的智商!


    2.理性创新,通过过去一系列的分析,推演,得出一个非常好的主意,这需要很深的思维过程;


    3.组合创新,其实严格的“创新”概念,但通过不同范畴概念,产品,服务的组合,应用于另外一个方向。


    我想第1点,留给大学生去吧;
    我想第2点,留给微软去吧;
    我想第3点,我们还是留给我们自己。


    另外还有一个问题是创新后干什么?


    因此说回BLOG,这就是一个组合元素,别单想BLOG的单一创新商业模式,还是想想组合吧,以及组合后的运营,这对我们这些人更为现实





  • 自动保存到剪贴板? #


    建议BSP和内容互动的网站都听一下。





  • 李学凌写好的文章丢了 #



  • 谁是中国未来十年的Web2.0英雄? #

    希望可以当成一个BOOKMARK,评不评是次要的,十年不十年也是商业化宣传,但我们的确可以跟着他的的脚步,去看看各种风景。





  • 今日流水账 - Donews Blog #



  • 话说Podcasting—-“Podcasting线上沙龙”的文字整理稿(四) #

    应该感谢HOPESOME的扎实工作,这是个真正的布道者。


    今天这个系列的东西到了尾声,也到了我喜欢的部分—赢利部分。


    作者好象没有完全写透,给我们留下很多的思考空间,或者说还有很多让我们自己去琢磨。


    但有一点我是不是可以说PODCASTING如果要以一个商业模式来论赢利的话,不能给单点给以过高的期望,更要注重基于整个产业链的思考。


    正如音乐下载站,MP3。播放器的关系?


    再次感谢HOPESOME的推动

  • 2005-08-20

    关键词社会性网络    SNS    BLOG    PODCASTING    P2P                                          

     

    (本系列评论是基于KESO的昨日新闻,感谢他没白没黑地为大家当编辑)


    突然发现自己在周末会被这呆眼拙评牵着,自己给自己挖坑了,悔!! 而且总在一边画外音,总不免得罪人。


    于是决定了,决定这东西是否每天都评,全由自己的情绪,难为自己干什么呢?


    人能跟KESO比嘛?我是比不得的,至少比不起那飘逸。


    费话不说了,干紧的评,一会还要去热奶!


    (想到哪评哪)





    这篇东西可以作为准备混际于“IT BLOG 混混娱乐圈”成员的入门读物,否则当大牛们的粉丝极不合格。


    2002年好象挺久以前了,但大牛们一定会这么说:真快啊,一晃都这么些年了。


    不管2002年是否很红,有些人今天已不太再出现,干正事儿去了,我想说的是到了今天–2005年,还是有一些人在坚持着BLOG以及相关扩展,我们的确就应该感谢他们思想或行为对中国互联网的推动作用:


    KESOISAAC MAOZHENG方兴东刘韧


    虽然他们之间可能有恩怨,但于我无关,而且排名不分先后


    此文中最后所说的庄秀丽,可以说是我看到中国最具BLOG精神,最无骄揉燥作的BLOGGER,是大家都可以称之为老师的人。


    学学吧,懂点“历史”有好处,至少知道一些人物吧。




    这篇BLOG在发表于“变态家族”,在网上应该有一个东西也叫变态,那就是BT下载。


    BT和WIKI有一个很大的不同,BT的特点集中于技术层面,而WIKI的特点集中于规则层面。


    正如文中提出的WIKI中的一个大问题“信任问题”,可能有人在想用技术去解决,但这远远不如用制度与规则去解决(虽然制度与规则并不是完美的)


    又说回来我的老本行了,WIKI是一个WEB2.0中的应用,或者也可以冠名为社会性网络SNS,那是不是有一个推论是:社会性网络经营者应建立网络内的制度与规则为主,而技术为辅。


    另外一个文中的一个关键词:病毒营销。如果我没有记错的话,病毒营销属于游击营销范畴内,即利用非传统方式,在小资金量下,达到一个快速用户影响的作用。有一个非常著名的案例,也是英国的,好象有一家时尚类杂志为了推广自己,找了个美女代言,然后用大功率投影器材,把这美女的照片投影在白金汉宫外墙上,当夜很是出众。


    我觉得草根本应该多在这方面想想,而且如果是在SNS网络下,病毒营销应成为重要营销方式。




    怎么又是undersound,昨天也跟着他共鸣了WEB2.0。

    (剧本KESO,换点出场的人好不好)

    文中有这么一段,可能也是文中的核心:“有人说中国的特殊国情阻碍了Blog的发展,这点没有错。但是我觉得Hopesome说得很好,A点最终会走到B点的。安替的预测是我们需要走20年。但是如果没有网络,没有Blog等手段的话,你就是说这个过程要花200年我都不希罕。所以别老拿国情说事,外部环境的恶劣不是借口,反而是督促我们自己行动起来,担负起一个Blogger应该由的对于公共事务的热情和督促,这样才有可能改变这个现状。”,读着这段,看着作者的照片,我微笑了一下。

    特别是“但是如果没有网络,没有Blog等手段的话,你就是说这个过程要花200年我都不希罕”,我大叫了一声,又是一个技术派!


    还有“所以别老拿国情说事,外部环境的恶劣不是借口,反而是督促我们自己行动起来,担负起一个Blogger应该由的对于公共事务的热情和督促,这样才有可能改变这个现状。”我大叫了一声,又是一个热血青年!

    我想说的是,网络改变不了什么方向,BLOG也改变不了什么方向,我们的热血青年也改变不了什么方向,知道什么能改变方向嘛?在这个国家的资本由一部分人的控制转到另一部门人的控制时,这个国家的大方向才能发生大的改变。

    好了,涉及政治了,我不是热血青年,就到此为止吧!




    废话的不要:


    1.“以前流行过的金锁链什么的连锁信”,现在也在流行,经常以一种少投入大回报而长久流得,我们这些自己觉得“理性的人”好象会觉得没什么意思,鄙视!但这样的游戏一定市场的,现在不是正的以EMAIL和短信作为游戏载体。这种传递效应应该做为企业营销人员所重视,而同样六度也是这样的东西。


    2.如果比尔在一个相对封闭的六度系统内,找他要点注册码还是有用的,还是可以找到的;但如果这个系统是开放系统没有比尔,那还是用CRACK类的东西吧!


    3.“先不要想认识朋友的朋友,先要把自己的朋友在SNS上管理好。网站提供了什么工具给用户?BLOG+相册?且不说这两样就很少有人做的好,做了这两样就能帮助管理用户人际关系了?网站提供了提醒朋友的生日、纪念日等的功能么?提供了方便的看朋友们多久没访问过自己,自己又多久没拜访他们的功能么?提供了不用长篇大论写文章,就可以和朋友进行有意思沟通的工具了么?。”这段话是全文最出色的地方,也是我一直想说,而有时觉得实在不必说的东西,学学任何一款客户端的PIM吧。




    咋又是你,KESO是不是最近主要和你有勾搭? 一天里摘两篇你的BLOG?


    你的这个BLOG没什么想说的,关于版权,道德等等东西,作者比俺牛,我就不跟这儿添乱,说不定板砖飞过来了。


    今儿就说说P2P,这是好东西,特别是匿名P2P服务更是好东西。前几年玩过FREENET,了解了一些用法。


    但P2P经营者如何赚钱,我一直没有想明白。在我的概念中P2P的SERVER就是个寻址服务器,交换是用户间进行的。通过寻址方式赚钱的最大例子是IP地址和域名,但这是在一个垄断网络下,而某个P2P网络想成为垄断网络,好象不太现实。


    所以P2P可能也是只是一个技术层面的东西,这种技术只有与别的什么结合,狼狈为奸才能劫色劫才。


    所以某人说我在做P2P,这是我的商业模式,那要么他没说清楚,要么他还没想清楚。


    当然跟此文的作者私下聊时,我也会说,你把里面的盗版资源备齐点,资源稀缺一些,然后在P2P进行某种形式的收费,如果再在P2P SERVER上进行内容与客户端(比如网卡的)即时加密,也挺有意思的,管他商业模式呢,赚了钱再说。
    ====


    和讯发个回复还要审?谁能告诉我这个审核机制?编辑们是不是会很累?




    KESO摘这篇东西,至少说明一点,KESO看得懂这篇东西,而在这篇东西的回帖中好象有几个表示看不懂,其实我看着也挺费劲的。

    仔细想了想,看了看,发现作者是教师,专教新闻写作,这和KESO干的是一类的事,所以KESO能看懂,还有就是思考的角度一致,所以摘了。

    我看这篇东西,也觉得没有不认识的字,单词也都熟悉,但还是两眼茫茫,后来想通了,的确是思考角度不同,在我的思考角度下,这些单词的组合=糊涂。

    我用网络语言来说说,看看是不是理解了?

    有一个大论坛,这个论坛很大:

    1.只允许版主发新帖,其它人只能用匿名的身份跟贴
    2.而且版主时常删帖;
    3.版主为了扩大影响,还发展了几个版付,可以转转帖

    现在的问题是:匿名的人想转帖,而且想名正言顺地转帖?

    我理解得有错嘛?


    如果没错,那我说一声:考,别去那大论坛啊!!为什么真要去?因为还是想从那里得到什么吧?



    如果真的想名正言顺地转帖,甚至发新帖,找几个有钱的哥们,参股或者索性收购了这论坛





    to CNSNS、吕欣欣、FFish #



    虽然这篇东西大家都没必要去看,无非是四个男人为针地另外两个男人指指点点的事儿,无聊得很的BLOG。但我还是感受到KESO的幽默感了


    前两天正好KESO摘了老白的两篇BLOG,一个是“埋汰”方博的,一个是“鄙视”陈彤的。


    我第一天正好开始呆眼拙评,看到老白狂得很,自己特不平衡,于是就掐了一下;没想到第二天KESO又把老白的东西摘了,于是我又掐了,而且留下话:希望KESO别老摘老白的东西,否则我太得罪人了。


    没想到今天KESO又摘老白的,而且是特别无聊的东西,尤其相互回复肉麻得很。


    我认真地说,KESO其实做媒体挺不负责的,特别是对FANS不负责,这篇家长里短的东西也值得摘? 建议大家也别订他的昨日新闻,不如订点八卦新闻来得直接,另外我改天得谈点艳闻更有点击量。


    看,那个KESO!起了多坏的作用!!




    人个门户?即将到来?


    我记得2000年时就有人提出个人门户了,当时国内首当其冲的是百特门的王念庆,而且也十分说即将到来!


    MYYAHOO也是这么想的,也干了好多年!!


    是什么让大家的“即将”变成好几年?这是值得很好的思考的!!从用户端来问:用户不习惯?用户层次不高?用户要教育?从服务端:没有很好的功能整合?还是没有很好的服务整合?


    反正个人门户从现在看来还是缺少!!


    我们是不是把自己的思维放更宽点?与其让网站来让我们有一个门户,为什么不把我们通过我们的移动来实现自己的门户?


    再说透一些,如果我们的上网成为一个非常容易之时,在IT首页上自己做一些常用的服务链接,那是不是门户,非要到一家公司上进行去做个人门户?


    除非这家公司的个人门户总味着我买东西更便宜,如果只是整个信息,那意思不大!!


    作者可能说的是个人信息门户,还没有达到个人需求门户


    我的要求是不是高了一点?




    这篇东西不评了,自私的想法,反正是好东西,是操作层面的好东西,值得借鉴




    PODCASTING这东西,我只有一些浅到脚面儿的认识,从很多人那里得知HOPESOME是国内这方面的前者,最近看了这一系列的东西,算是对PODCASTING有进一步的的认识,应该感谢。


    不管如何去看PODCASTING,单就其“让世界听到我响亮的声音”就足又有很大的社会内含,也很能得到草根们的一致抬举。


    我们可以HOPEHOME上看到PODCASTING的现状,将来以及很有些让人沸腾的光明前景。


    但PODCASTING的光明前景就是我们企业的光明前景嘛?我想不成为充分条件,最多也是必要条件;


    现在谁还能用收费的EMAIL来做为商业模式进行融资? PODCASTING又如何,当这个不高的技术门槛下,可以很方便的进入这个门中,我们每PSP(PODCASTING SERVICE PROVIDER,我也瞎造)又将如何呢?


    我是不是总说些让人扫兴的话? 是不是挺招人烦的?




    这篇最容易评,就两字:不评!原因有二:


    1.自己评自己,说好话自恋;


    2.自已评自己,说歹话自虐;


    以后再发现自己的东西,忽略

    2005-08-19

    Tag社会性网络    SNS                                          



    (本系列评论是基于KESO的昨日新闻,感谢他没白没黑地为大家当编辑)


    看来每天是有得做了,来这个BLOG上,每天基本的事是:


    1.换一首背景音乐;


    2.删删左边的垃圾留言


    3.开始槑眼拙评


    现在对“槑眼拙评”进行一下描术:槑眼是指对每一BLOG进行观看,由于个人的思考宽度,角度,深度(与三围一样)毕竟是有限的,所以肯定不能说是英明的,所以称为槑眼,在整个评论中可能是全面评的对BLOG内容进行评论,也可能是对局布的观点进行评论;拙评只是希望能引来更多的评论,当然如果你不想评,也可以当成一个靶子,或笑话,供自己一乐。


    今天KESO昨日新闻是如下(我先列出来,一一评一下,希望KESO不要认为我盗版,就当供应链理解吧):


    ======


    Google 比 Yahoo! 大166.9% #


    从文中提取并扩展三点:


    1.在我跟朋友以及跟下属讨论时,一直强调的是“有效性”,而对“真实性”放在第二位。对某个关键词的搜索,我想90%以上的人只看第一页,而且肯定99%以上不会去看第五页。在我的搜索行为中,如果第一关键词没有达到作用,我一定再加第二关键词,而不会进行翻页工作。因此在我看来用户地一个搜索引擎的评价主要来至于前三页,如果前三页没有,用户会觉得失望。所以如何提高前三页的有效性,这才是搜索引擎在技术环节最主要要考虑的。


    以上的问题从根本上是说:我们是重视质,还是量。我想对于GOOGLE和YAHOO那样的企业,做了搜索引擎这么多年,质才是他们最先要考虑的,而可能SOUGO会在与别人比量。但正如文中所说的“加紧研发各种智能、个性、语义、人性的下一代搜索引擎”,这在“有效性”后就提出另一个东西,叫“针对性”,我们可以看到一个企业或者一个社会服务的方向,第一步:得有,量要上去;第二步:得好,普遍用户的满意;第三步:得精,个性化服务的提出。


    2.“上半年,Yahoo! 赚了 9.59亿美元,Google 挣了 7.12亿美元”,这个比较从企业整体来说是合适的,但从目标市场来说也有偏差,GOOGLE的收入主要来源于搜索,而YAHOO是多元化收入,其中甚至有接入;


    3.“Google 对搜索技术的研究,多半属于改进性质,力度似乎不大,还没有重大的推进”,我个人觉得有点忧天了,GOOGLE不仅仅是技术型企业,他现在还是资本型性业。


    =======


    投资商就是创业伙伴 #


    我自己对投资是不熟悉的,所以评论就以问题为主:


    文中“至于上市公司和股民,那是另外的游戏了。何况,理论上股民也有权干预他所拥有股票的公司,问题是,他无法实施。”这么最后一句,把文中的前面的东西是不是都否定了?


    大多数投资者的一个基本理念是:不要把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而且很多投资者是在同一领域里多项目投资,这是不是会由于投资者为了平衡投资项目,而造成的单个被投资者的损失!


    我们就在一个游戏中,没有“另外的游戏”一说


    所以被投资者过于真诚可能是天真的,当成“伙伴“是可以的,但前面一定要加一个“商业性”,反正我以为不能当成朋友。


    中国还更是一个文化交织的商业环境,甚至是一个杂种商业环境,因此变化观点还是应该在每一个被投资者心中确立
    =======


    这个也值得炒作吗? #


    沙发坐着的十三郎是老白的粉丝,而且又要想着卖专集了,呵呵。


    今天KESO咋又收了老白的BLOG了,昨天我的呆眼拙评就跟老白不对付,今天又让我跟他不对付?


    不过已经不对付了,就接着不对付吧,不过这次就营销就是讨论:


    1.营销中对用户打动最大的是落点到一个现实中的具体事物,由事物展开对整个大势的体现。否则就跟政府工作报告那样,只能内行人看究尽了。


    2.如果你的市场不是专业市场,你就必须满足大众市场的猎奇心。我可能是不会去看的,最多看看标题,而很多人喜欢看(而且你也看了,也写成BLOG了,于是我也看了),因此他能想象到一个人的经历,如果这篇东西是写专家对1亿上网人数的专业化评论,比如题目是:CNNIC专家谈1亿上网人数,那看得要远不如这个。


    所以在营销中有一条是:不要完全用“理性来出理性的东西”,而更要用“理性来出感性的东西”,因为大众市场的非理性成份很多。


    这句不错:“总之,在一个人身上,下这么大的力气,既不是研究人员应该干的,也不是营销人员应该干的,做这件事的人,更适合是文艺工作者,比如,写小说的”,老白认为不对,我认为对,文艺工作者咋了,不是有句话嘛:娱乐至死。



    希望明天KESO不要再摘老白的东西,否则得罪人。


    ======


    365key及公安的智慧 #


    这篇有点吵架嫌疑,不评了


    ========


    Blog排名榜有点乱 #


    谁来做一个中文的Technorati? #


    Feedster的blog排行 #


    这三篇一起评了,都是在讲BLOG以及RSS的排行。如果一个BLOG或一个RSS代表一个人或一个人的侧面的话,那么这个问题的深一步就是:如果对网络中“人”进行排行。


    这里面有技术问题,但更深的是层次的是评价标准问题。


    其实虽然我们每个人都在让自己成为独立的人,但至最后都会希望别人告诉自己该干什么。排行榜就是这样的一个指标性事物,告诉我们可以去看什么。


    那靠什么进行排行呢:


    1.运营商的排行,就象KESO的昨日新闻;
    2.运营商在分类上进行引导,然后通过用户行为进行排行;
    3.完全由用户排行(如果这样的排行,那色情的一定会在前面)


    我觉得第2种方式是可取的,即在引导下,进行用户行为分析,然后进行排行。


    这样大家都乐


    另外在这些文章中有一个回复希望大家关注  rsstop


    ======


    Flickr #


    发炎如下:


    1.非常对此文作者的研究态度表示钦佩,能如此从头找资料,现在这样的人不多;


    2.此文一看就是一个有技术背景的人写的,但最后能把文字转到对于类似商业问题的探讨,非常精彩,我不认识作者,但我觉得作者的日后也是精英中的精英。


    3.提及国际非常著名的制药企业“辉瑞”,可能IT圈子的人知道的有限,但提及另一个非常著名的药“伟哥”,估计不仅仅是IT圈子的人知道了;提及SKYPE大家也知道,而提及BT可能大家也知道,但我想两个产品的创造者都是一个人。


    两个例子说明什么?就是技术的变化的延续性。


    伟哥最早是在心血管病的研究中发现;


    而SKYPE可以说是BT原理在音频传输上的应用。


    Flickr我不经常使用,我还真把它当成在线相册了。


    通过此文的了解,我们知道了FLICKR的发展历程,有一点可以提出来的是:“对于优秀产品的执著,有了技术和经验积累,加上不断坚持,总有一天时来运转,你的产品会成为新潮流的里程碑。”


    这一点非常重要,第一要坚持,第二要转变


    我所了解的在国内的网络方面也有一个例子:



    www.k68.cn ,这个开始也是一个平面设计人员的交流论坛,而现在变成一个设计人员的作品招投标平台。


    这里给吕欣欣们一句话,如果自觉得RSS是非常有发展的,在坚持的基础上,注意变化
    =======


    话说Podcasting—-“Podcasting线上沙龙”的文字整理稿(二) #


    接着收藏学习


    ======


    (web2.05)与风投聊web2.0 #


    跟詹老师见过两次,一次是他看我在铁板烧,一次是和他一起火锅,我还给他倒过可乐呢,而且是福根儿,真是很荣幸。以后詹老师成名了,我有空写回忆录了,一定要把给詹老师倒福根儿写进去。


    詹老师是那种让我觉得挺“美好”的人,看美女又多,看网络又多。


    得,说远了,回到这篇大作:


    1.考,一看标题,我惊了,还有WEB2.05,心想詹老师就是不同,还把WEB2.0细分到百分位了,不过到了他的网站里,看到那个“5”只是一系列文章的序号,真是生孩子不叫生孩子。


    2.詹老师和风投聊得“信口开河”的,而写得也挺海阔天空的,我这槑眼一下子找不到切入点,但最终发现字里行间有一个词可以拙看:“技术”


    詹老师在其WEB2.0总体概念中“技术”比例比较高,这不太认可。在詹老师过去一的篇东西中说过“WEB2.0其实是社会性网络”,如果这句是他真实的想法,那么其对“技术”的重视过于强了。


    社会性网络是偏正的词组,社会性+网络,而社会性是这个网络的特点,正是这个社会性使这个网络表象上是技术网络,但真实的是人的需求网络。


    因此技术性人员虽然在整个WEB2.0网站的开发中起着中坚的作用,但绝对不是领军人物。


    领军人物应该是注重社会性下需求的表现,发展以及应用的人物。


    如果一个所谓WEB2.0只是架出一个架子,而不知道如何在经营中社会性,那这个WEB2.0现在可以叫准垃圾。


    =======


    [杂谈碎说] 那么多blog #


    说实话,这篇东西我读了七遍,实在没抓住主题,这时有一家伙跟我聊天,我让他看此文中的“一百张面庞,一百位blogger”中的一百位BLOGER的照片


    于是有这样的对话:


    他:哈哈,有你么?
    我:没有,我不会,因为他们中午都吃饭。
    他:每个人定位不同。哈哈!
    他:都不容易哦–我把他们看成it娱乐圈 蛮好玩的
    .
    .
    .
    他:都不容易 一入江湖深似海 哈哈 抱成团挺好
    他:我去找美女,IT美女


    跟他的聊天,真启发了我,结合文中的内容


    不管在WEB2.0,还是SNS下,还是现在的BSP下,就是应该是一个平台,建立各种鼓励形成娱乐圈的环境与功能,让孤单的人们有个依靠。


    浅层次的是通过功能进行环境建设(比如trackback,RSS);
    中层次的是通过活动进行环境建设(比如排行,比如一百张照片);
    高层次的是通过风格(在我的字典里叫文化)来进行环境的建设


    然后,找到同学们需求点,开始赚钱


    ======


    Web2.0,自由市场,自由文化(***) # (精,极力推荐)



    这篇东西下,我该闭嘴!!!

    但我还是从良心的角度想说两句:

    1.这是KESO今天摘得最好的一个BLOG;

    2.感谢undersound能把好东西***成中国,我是替那些糊涂虫感谢,虽然有些人还不看;

    3.“The Commons不需要商业计划”说得非常好,这篇文章使我想起过去我自己的两篇东西:


    4.自己感谢那些潜心研究的人们,包括老外,不服不行


    社会性网络研讨:寻址与交换


    社会性网络研讨:再续寻址与交换

    WEB2.0和社会性网络就是一个场域


    此BLOG再加精(跟论坛操作一样)

    2005-08-18

    (本系列评论是基于KESO的昨日新闻,感谢他没白没黑地为大家当编辑)


    今天开始搞个好玩的!每天争取花半小时,不知道能不能坚持,不保证啊。


    KESO每天都有一个昨日新闻,摘录他觉得不错的东西,我就借他摘的东西,搞一个“槑眼拙评”。就当一链吧。


    不过希望KESO少摘点,我也评得少点。


    另,我的评只代表我的观点。


    =====


  • 残缺的六度理论和SNS实践者们 #


    我觉得今年五月前这篇文章是非常好的,但至于现在,中国的SNS们已大为不同。


    我想您可以去问一下现在中国从事于SNS服务商,或者正准备从事SNS的人,或者或多或少把SNS作为网站一部份的朋友?


    他们早已对六度这种东西不再象以前看得这么重了,原因有很多,其中最主要的是赢收的压力使他们认真的反省六度。


    我想再次说明的是:社会性网络SNS不是一个获利手段,而是一个网站用户的组织方式。


    极端地说社会性网络不是商业模式,但可以对其它的商业模式起到了一个比较强的推动。


    因此过高看社会性网络,过高看WEB2.0,都是过于狭隘的。


    但并不是说我们要放弃六度,而是把他用于用效的地方:


    1.以六度这种吸引人的口吻进行营销,毕竟还有很多用户对这个东西的兴奋度还是有的;


    2.六度是一个社会性网络的表现,在我们的网站或者公司业务设计中应认真研究,使之灵活地用于我们的营销,以及为营销目的的功能设计与技术开发。如果基于这样的目的,你的这篇BLOG是有指导意义


    因此,您的分析对网站设计有很好的指导意义,但不必操心现在国内的SNS的智力。


    ===========


  • 话说Podcasting—-“Podcasting线上沙龙”的文字整理稿(一) #

    这篇没什么可评的了,当成学习资料收集


    ========


  • 将工作和blog结合起来 #

    “我们大部分人为什么不行?我从反面思考他们为什么行?”


    我们大部分人能行,其实在中国这个初级与浮燥的社会中,要做到KESO和WJS的水平,还是容易的。


    其实我们只缺两样东西:耐心和专心


    如果一个BLOGER能专心于一个主题,耐心坚持一年,每周两三篇有内容的东西,我想他一定能达到一个很高水平。


    从我的角度来说,我只坚持了3个月。


    =========


  • 網摘:繼續觀察BLOG廣告化,以及比基尼…環礁 #

    明天还是前天我忘了,好象跟某人聊时,就说网摘如果要上一个层面,一定要加重评论的经营,否则今后的竞争力不大。


    但要使网摘公司经营评论,以达到竞争力,在中国的公司现在何其难。


    ================


  • 为什么都Web2.0时代了,人们还是读的多写的少? #

    1.如果说一定要有WEB2.0,那么现在还是1.0时代;
    2.那怕到了WEB2.0,也肯定是读得比写的多;
    3.如果要加大写的比例,需要长期的引导;
    4.不要否认编辑存在的合理性,你受骗不是因为编辑,你受骗是因为你没有独立思想。


    =============


  • 火热的RSS #

    我和吕某人还是算熟的,但这不能说我觉得他做的东西具有火热的现状。

    “一个技术,我以为,用户的需求倒是其次,关键是是否有商业化的推动”这句我不是特别理解,商业化一定是要针对用户需求的。

    BLOG没有我们想象的火爆,RSS还谈不上是WEB2.0的支柱,他最多也就是一根经或者纬。


    ==========


  • 发言人没死 与 博客的职业操守 #

    一个行业,一个职业都有一个传统的行业规矩,和职业道德。

    从宏观来讲,行业规矩和职业道德是没有对与错的,但这两者是有时代烙印的,在某个时代就有存在的合理性。

    如果我们还在为人打工,下一份工作还是要为人打工,有些话,有些话的发表方式还是要慎重。

    我是不会接收一个以BLOG方式提出辞职人的应聘的,至少说明他是不成熟的,不管他的BLOG里写得有多正确。


    ==========


  • 和方兴东说几句实在话 #

    没必要站在商业角度,告诉别人如何做人。

    我见过方博,他让我在门外等了40分钟,而他在门里干自己的事儿。

    我跟方博聊过,他的直接让我当时一下子不知道说什么。

    下一次我见方博时一定会迟到50分钟,同时也会更直接地跟他聊聊钱。

    但我还是喜欢方博的商业行为

    1.折腾,特别能折腾;

    2.以一种文化角度去带动其业务的发展;

    3.从不在自己的BLOG上对所谓的竞争对手进行类似于从上下向的教导,或者直接的指责

    你如果不是方博的朋友的话,你没有义务也没有资格告诉方博如何做人;你如果是方博的对手,那么你可以从商业角度去分析他的业务的漏洞。

    正如今天我对别的一BLOG的评论一样,我们有时还是需要一些规矩。


    =============


  • 读商业能从开源中学到什么 #
    文中说:


    于是假设一套规则:

    一个理想的企业,其90%的业绩由其中80%的员工创造;

    一个优秀的企业,其80%的业绩由50%的员工创造;

    一个平常的企业,其80%的业绩由20%的优秀的少数派创造;

    一个烂企业,其80%的功劳来自老板一个人。



    这一段看上去比较正确,但在基于一个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企业。

    其实在企业的不同发展阶段,不同产品层次,不同行业特点,以上这些话是不太具有普遍意义的。

    例如,一个以钮扣加工的乡镇企业,收入也颇丰,但主要是由于老板的社会关系带来的销售额。

    那么我们是不是应绝对认为这是一个烂企业???

    所以分析企业不能用单一指标

    更进一步地说好企业与坏企业的角度也是不同的

    因此也同意这么一句:答案太多
  • 2005-08-17

    Tag社会性网络,p2p,    sns                                          


    这是一则消息:


    美国好莱坞业者不久前刚赢得P2P档案交换官司,如今又面临新的威胁,一种经过加密可匿名交换数位档案的“暗网”(Darknet),在软件专家研发出新搜寻技术后,极可能广为流行。原先,“暗网”不像Kazaa等多家知名的档案交换网站能接触到广大的在 线人群,所以娱乐业者认为并不足为惧。不过在8月初,拉斯维加斯网络黑客会议公开了一种新搜寻技术,可以把这些黑暗网络的触角从一小群互相信赖的朋友扩大到数百万人。这项新技术是爱尔兰程序设计师克拉克(Ian Clarke)与瑞典数学家桑德柏(Oskar Sandberg)的心血结晶。克拉克创造出的Freenet是最早期的档案交换网之一。不仅如此,桑德柏与克拉克还加进另一项功能,突破这类私人加密网络最多只能容纳六至十个人的传统限制,允许使用者搜寻任何档案,即使该档案存放在陌生人的电脑中。克拉 克说:“任何人都不可能找出谁在线上交换什么东西,连你朋友也不知道你在做什么。”


    结合我以前的“寻址与交换”


    这是另一则报道:


    CNET 科技资讯网8 月2 日国际报道 尽管在美国最高法院就文件共享问题上取得了胜利,但好莱坞和唱片公司将遭遇在技术上更为复杂的对手。


      上周四,一名爱尔兰的软件设计人员在一次计算机安全会议上公布了一款新版P2P 文件共享软件,他声称该软件将使用户能够更方便地匿名共享数字,加大企业和政府部门发现这类行为的难度。








      其它人也公布了建立所谓darknet 、掩盖文件交换服务用户身份的类似计划。使问题更复杂的是设计这些新系统的开发人员称,它们的目的是躲过审查机构和政治迫害,而不是怂恿用户去触犯版权。


      许多法律专家和业界官员称,这是对最高法院在6 月份作出的不利于文件共享服务裁决影响的考验。最高法院的审判团一致裁定P2P 软件的开发者需要为软件用户的盗版行为承担法律责任。


      爱尔兰的编程人员克拉克在5 年前推出了一种名为Freenet 的软件系统,该系统的目的是使得政府和企业不可能对数字信息流进行监控。它使用了一种安全的方法在用户之间传输信息,并采取了加密措施,防止传输的信息被窃听。


      与目前开放的P2P 网络不同的是,这些新系统利用软件代码连接相互信任的用户。他说,他将在未来数个月内发布新版软件,使用户群能够建立安全的网络,建立起来的网络只对这些用户或他们指定的人开放。


      尽管声称自己的目标是帮助持不同政见者,但克拉克也公开了对版权法律的蔑视,声称他的技术将创建一个安全的世界,其中所有的信息都可以被自由地共享。


      尽管在2000年推出时Freenet 被认为可能成为破坏性的力量,但它的使用难度要远高于Grokster和Napster 等文件共享服务,而且也没有产生克拉克预期的影响。


      业界官员承认,尽管在最高法院取得了胜利,但P2P 技术在灰色网络交易中将仍然占有一席之地。


      美国唱片产业协会的一名发言人乔纳森说,每个人都明白,P2P 技术现在是,将来也将仍然是网络世界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最高法院的裁定将有助于确保没有人可以借在P2P 网络上纵容盗版而盈利。


      Freenet 等项目在一定程度上将使政府和业界限制共享版权资料的努力复杂化。要加入一个darknet ,潜在的用户必须得到现有用户的信任,因此这样的网络将发展成为“信任web ”的一部分。


      6 月份,P2P 网络技术的先驱之一安德森发表了一篇技术论文,详细阐述了如何防止业界关闭这样的网络。安德森表示,他的研究小组正在与麻省理工学院的计算机科学家合作开发新一代的P2P 网络,并将在未来数月内公布开发的技术在欧洲和亚洲都出现了有关匿名P2P 网络的法律纠纷。


      去年,在发现二名用户利用该软件侵犯版权后,名为WinNY 的P2P 软件的开发者Isamu Kaneko遭到了逮捕。目前,这一案件还在审理中。


      在Isamu Kaneko遭到逮捕后,一名匿名编程人员继续使用Share 的名字开发该系统。Share 利用加密的方法隐藏用户的身份和交换的信息。


      克拉克表示,他相信这类匿名通讯系统带来的好处超过了可能的坏处。他说,我认为恐怖主义等活动是通讯缺乏的产物。他承认他的系统并非完美无缺,而且不象Grokster和Gnutella等流行的P2P 系统那样透明。


      Gnutella等开放的文件共享网络系统的加入非常简单,用户只需获得一份软件拷贝即可。


      计算机研究人员表示,“匿名P2P ”这一词汇并不确切,因为网络必须存在于开放的互联网中,而且必须拥有可确认的地址。


      据许多业界专家称,随着文件共享的法律后果越来越清楚,具有与Freenet 类似功能的系统也将越来越多。

    2005-08-15

    TagSNS    社会性网络                                          


    日前有一个记者要做一次采访,我EMAIL回复了一下:


    ===


    1、最早的SN出现在什么时候(国外、国内)?SN的发展体现了互联网的什么发展趋势?这两年有没有倒闭的SN?其原因是什么?


    关于国外的SN的起来,我也没有得到准确的时间,但我觉得应该在2002年起;而国内这方面的起步应该是在2003年。SN的发展体现了互联网融于现实社会生活的一个趋势,互联网已经从一个”脱离”于现实的东西,变为社会生活的一部分,所以互联网必然会出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SN就是体现着现实生活中人的社会性关系。


    SN的倒闭也不断的出现,其直接显性原因是没有获得赢收,而无法生存;其根本原因是没有掌握社会性网络必须与现实需求实现结合而经营模式。



    2、目前我国商务性SN网站的数量?都有什么特点?目前这些网站发展的状况如何?


    我国做得比较大的商性SN大概在4-6家,共同的特点是基于一个的细分人群进行业务发展,当然他们都从不同的需求侧面作为切入点而进行发展,现在他们都属于前期的探索阶段。


     


    3、目前有很多人并不看好商务性SN,您如何看待这一新生事物?您预计商务性SN的发展前景如何?


    因为SN还属于一个开始阶段,很多东西还不成型,所以很多人并不是不看好,主要还是没看清,所以抱怀疑态度。


    其实在我看来,所谓”商力性SN”,只是一个切入点,今天这些商务性的SN完全可以在平台上经营别的需求,而具体去经营什么就看他们的资源与能力了,在中国还是有很多可经营的东西,只要抓得住,一定会有前途的。


     


    4、我观察过几个商务性sn网站,发现利用率非常低,有些人很长时间没有登陆过,很多人的直接好友只有一个。您认为出现这种状况的原因是什么?


    是的,正如我在我的一篇BLOG里说的,现在的SN大多只能让用户停留2个月,而两个月后用户对于SN的概念”疲倦”后,我们的SN们并没有更多可以留住用户的服务,因此人们就慢慢谈忘了。所以我还是说,一定要有满足用户现实生活的服务在里面,而不只是一些概念性的东西。


     


    5、中国的商务性SN发展中遇到的最大的瓶颈是什么?是技术问题还是其它?


    绝对不是技术性的问题,而是经营者的商业思路,用户行为,心理层面的了解,分析能力上的局限。


     


    6、国外的商务性SN可谓发展迅速,您觉得国内的商务性sn在发展中有哪些与国外相同或不同的情况?


    对于国外的商务性SN的发展,我并没有觉得特别有让人兴奋的地方,非资本角度来看,都没有赚到钱,都还在摸索。


    国内商务性的SN应该更多地结合中国社会的特点,而不要照搬国外的套路,社会性网络就是的社会特性十分突出,国内外的社会环境与特性不一样,因此社会性网络的经营也有很大差别。


    7、商务性SN和一般交友网站,您觉得两者的未来发展会是一种什么局面?


    商务性SN会有更大的发展想象空间,甚至可以涉及交友(**** dataing),但需要有时间与能力去拓展;而交友网站的需求非常明确,入门极其容易,但会遇到很大的竞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