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客首页|TW首页| 同事录|业界社区
2005-04-15

写点相对轻松的,应付读者,::))


今天看CNSNS的统计情况,发现有几个密集访问,都是从google搜索过来的,主要用的关键词是:天际网、楚现等等,我想看看在GOOGLE上的的排名,无意间发现在天际网搜索结果的右边发现了:linkist的相应广告,嘿嘿!!


于是我按照这个思路开始把十九家SNS一一搜了一遍,有如下发现:




  • 人际中国


  • you2you


  • 天际


  • 天际网


  • 楚现网


  • 楚现


  • appiir


  • 人际中国

在google上以上几个关键词搜索结果右上角都有linkist的广告,于是我又发挥了一下,找了其它的”概念类的关键词”,有如下发现:




  • 人脉网


  • 人脉


  • 财脉


  • 客户


  • 商机


  • SNS

以上这六个词被LINKIST选中做网络推广,但”社会性网络”"社会性软件”这两个关键的关键词没有被选中,为什么?


我又想会不会他把自己也放进去了,果然:




  • linkist


  • 联络家

这两个词也被用于网络推广?我有点不解,其实如果省钱,这两个不用,因为搜索结果里在前五位中肯定有


我搜到共16个关键词与其广告相关,如果我乐观地将这16个占LINKIST所有GOOGLE关键词推广的75%左右,那么LINKIST一共有20个关键词


以每个关键词一年1500元,共3万元人民币。


大家看看还有别的关键词被LINKIST采用嘛?


另外LINKIST在百度上没有进行推广!


其它SNS都没有看到在搜索引擎上推广

2005-04-12

社会性网络研讨:再续寻址与交换

在我看来在整个”社会性网络研讨”的博客中上一篇”寻址与交换“是对商业模式的分析是最深的,但与几位同好者的交流看来,这篇博客的确显得过于理论化,抽象化了(虽然我的确是以这种模式思考的),今天我重新换一种方式来说明,希望能直白一些,今天的博客算是上一篇博客的注解吧,希望我能注解得清楚。


(前几天,在别的BLOG上留言,没注意一些措辞,在BLOG上出现了博客两字,惹来一通抢白,晕死我了,我想在这里说明一下,我的文中的博客或BLOG都是一个意思,同时我不属于任何派别,如果非要争个水落石出,有空时我再就BLOG还是博客发表一下自己的观点,不过我估计没这个空去为这个词打字,无意义的打字,还不如找个TT软件练指法)


一、社会性网络与物理性的互联网在性质上有很大的相似性


我这里把什么是计算机网络的标准定义给大家重复一下:通过一定的介质不同物理位置计算机,以一种共同的交流方式相互联通,以达到共享信息协同工作目的网络系统。这个定义我估计大多数来看我的BLOG的人都可能或多或少的了解,但并不能说出这样标准的说法。但实际上互联网的任何技术都被这个定义所覆盖,特别是我红字标出的词语,就涵盖了许许多多的技术,





  • 如介质–有线、无线;


  • 不同物理位置–移动、固定;


  • 计算机–不同类别的终端及终端支持平台;


  • 共同的交流方式–协议


  • 相互联通–寻址与交换,接入与互联;


  • 共享信息—数据库技术


  • 协同工作—协同技术

当然为了这个系统的稳定、可靠、高效率等等条件因素,因此有了安全技术、负载均衡、存贮与备份技术、网格技术等等。


但最终网络的目的就是:共享信息,协同工作


而基础的理念就是:确定好的的协议,创造环境,促使准确寻址,高效率的交换。


好,现在我们来进行”社会性网络”的相似性定义:通过一定的手段,将不同地理位置人(或团体),以一种共同的需要相互沟通,以达到相互了解需求撮合目的网络系统


二、社会性网络形成的因素说明


如果以上述对社会性网络的定义,那么我们可以大体上看到一个典型社会性网络形成的因素如下:



手段–通过某种手段,特别是联系手段,比如说:有线的计算机网络、无线计算机网络、有线的传统通讯网络、无线通迅网络、短信、电报、鸡毛信、鸽子、烽火、旗子等等,这由我们的SNS们自己选择,如果能找到一个让鸽子快速传递的方式,也可以啊!!


地址位置–中国的、全球的、北京的、马家屯的,这实际上是一种用户群定位


人(或团体)–要很好的定义你的SNS服务的用户概念,有时这个用户概念可能是全部社会概念,有时可能是部分社会概念;有时在这个社会性网络里的爹就是现实中的爹,儿就是现实中的儿,比如一些教育类的网络里,与现实交易紧密接合的网络里;而有时在这个社会性网络里有时则是更加虚似化的,比如游戏类;


共同的需要–搞清楚用户在这个网络里共同的需要是什么,马斯洛的需要五个层次可以做总体结构,而还应该细化,为后需提供的服务做实现准备,如果是为了个人展示,那么BLOG这东西好象挺好;如果是为了交流,那么论坛、IM类挺好;如果是为了学习,那么知识管理功能要提高,如果只是为了拓展人脉,那6度空间概念、150原则还能用;当然还要纵向需要,交友、感情、爱情、私情、隐情等等;


沟通—建立适合需要交换的沟通方式,高效率的沟通,这和前面的手段相呼应;


相互了解、需求撮合—建立交易的环境、实现用户间、SNS服务商与用户间的需要向需求转换,良好实现不同成员的现实或商业目的。


如果以以上的要求,我们举例说明:武汉惊现色情视频聊天 小姐裸体和网友交流 在这一案例中,良好的实现了社会性网络的各项因素,最终满足了一部分人的一部分需要,实现了商家的商业目的(此例只是说明,不涉及道德与法律讨论)。我们再进展一下,在这个案例中谁赚钱了:


1、中国电信网络带宽提供商;


2、中国电信、中国移动电话网络提供商;


3、主机托管数据中心


4、设备供应商;


5、操作系统及软件提供商;


6、摄象头提供商、耳麦提供商;


7、这个服务网提供商


8、聊天室承租人(成功地把需要转为需求)


9、美貌女主持(需要转需求的实现工具)


谁交钱了:一帮带着特别需要的男人们。


我想如果没有道德与法律的制约,那么这个网络的发展趋势还是”相当不错的”


反过来我们问问现在的SNS们,你们也在经营类似的(只是需求点不一样)服务,在整个需要-需求-现实这个产业链中,你们的定位是以上九个中的哪一个,如果有实力和资源,你可以做1、2角色;如果你想赚一些边缘性的钱,那么可以选择3、4、5、6角色;不过我想现在大多数的SNS还是努力想当7、8、9色,的确如果有一个好的需要转需求点,7、8、9是可以得到暴利的,但7、8的风险也是最大的,可能上述的法律与道德风险没有这样大(因为我们还是良民),但商业风险极大,最终可能被1、2、3、4、5、6这帮家伙赚了钱,给他们打了工。


不过你也可以反向赚钱,利用自己的人群数量,在1、2、3、4、5、6的钱中分一杯羹,其实这也是我们现在许多SNS正在考虑的,而自己的7、8、9两个角色是给外面人看的,只是噱头,目的就是加大用户群。


回到寻址与交换这个标题,在社会性网络里的寻址就是将需求细化,创造良好的需求撮合的机制,包括需求细分、需求描述、需求匹配;交换就是将创造一个高效的交换方式,比如提供高效交流的功能;如果这两者做不到,那么连7、8都做不到,那还是别玩了。


另外回复easthorizon在我上一篇BLOG中的讨论


谢谢你的回复,其实我是先看到你在自己的BLOG中的文章之后,再看到你在我这里的讨论。


这是一个很有趣的现象,其实我的BLOG中只是把社会性网络与现实互联网的特性做了相似起比较,很谈不上“思路新颖”,如果一个SNS提供商不深入去思考一些问题,那么脑子总是糊涂,那么竞争力自然会弱。而当我们多角度思考后,拿出的东西别人会觉得新,其实这跟魔术一样,观众只看到了始与末,没看到中间过程(实际上很理性的中间过程),那自然觉得耳目一新。


因此我觉得创新这词被神秘化了,创新来自于思考,以及把现有的资源或工具进行组合,在外人看来就是很新的了。


您在文中谈到寻址已经没有什么新东西了,我个人认为关键反而是寻址,因为我说的寻址不是互联网硬件系统的寻址,而是一种需求准确搭配的寻址,这里面其实可深挖的东西太多了;


您在文中谈到的交换,可能是更偏交换过程中的内容,在我看来的交换是高效率的交换机制,而内容的东西在我的寻址中已经涵盖了。


此文写到这里,我已经觉得车轱轳话来回说了,打住吧,如果还没有理解,那一定是我的表达力弱了。


寻址与交换的话题,我得停一阵子,下个主题要换一些相对比较容易理解的东西聊聊,然后再切入理论,呵呵,从现实中来到理论中去,再回到现实中去。

2005-04-08

一、前言


这社会化网络研讨写得越来越理论化,越来越抽象化了,但我还是想把思维向本质化推进。


(写到这里,发现关于”本质”化这一说法的确是有漏洞的,最近看到DRUNK DREAM的BLOG,觉得是有道理的,难得这样的年轻人有这样的思考)


那么我们还是抛开所谓对本质的思考,进行一些相似性的思考,希望对事物之间的相似性的思考,更加有利于对某件事物的理解。


二、主旨


在群体中,所有的行为的方式、过程与目的都是寻址与交换。社会性网络提供者应认真深刻理解这一点,摆好自己的在自身用户的寻址与交换这一过程中的位置,去实现某种现实目标。


三、研讨


互联网这个计算机网络中的代表,已经成为社会发展的象征。互联网的发展不仅仅是说成为一个热门的方向,而更应该说互联网已经慢慢地,清晰地渗透进我们的社会生活,甚至终有一天互联网就是我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个因素,终有一天”互联网”这个词只会出现在专业人士的语言词典里,而大多数的人甚至没有注意到他的存正,正如现在我们很少提及”电话网络”。我想当互联网的移动性全面实现时,人们完全不会使用”上网”这个概念。


其实”社会性网络”这一概念的出现就是互联网融于社会生活的一种前期征兆,于是所有进行社会性网络研究、运营的人都是一种开路先锋的角色,也是结合点,桥梁。


作为”社会性网络”的关心者、思考者、经营者,如果要向更高层次的发展,应该排出一些表象,而去开拓思考角度,思维之所以叫思维,就是多维度的思考。


在网络技术层面,路由技术和交换技术是核心技术,他们所起的作用就是:寻址与交换,寻址与交换也支撑着整个互联网的运行;作为社会性网络的服务商来说,所起的作用也是相似的,你们也起着这个社会性网络中人与人之间各种信息、各种需要乃至各种需求的寻址与交换的作用。如果我们有了这样的思考点,把我们自己的服务进行类拟的思考,就可以慢慢清晰的认识到自己的服务的作用,有可能这种作用是全局性的,也可能局部性的。


互联网是计算机(肯定今后还可能是别的终端)的相互寻址与交换:MAC是寻址、IP是寻址、域名是寻址、DNS是寻址、搜索引擎是寻址、P2P是寻址;ICP是交换、EMAL是交换、论坛是交换、BLOG也是交换;


在社会这个群体中,在社会这个现实网络中,我们每个人都与其它个体进行的发展、拓宽、交换需求的工作,我们在找与换。


那么当这两者越来越融合时,新的寻址服务与交换服务需求就出现了,这种寻址与交换不是基于物理的,而是基于人的各方面属性的,因此我们这些社会性网络的前锋者们就可以(也是建议)参考传统的互联网上的路由器与交换机的运作协议、模式、规律、特性,来进行自身业务的思考:


1、思考在”新”的地址结构、分类,是否基于人这种终端,根据人的特性与需求,设计分类,设计描述,形成结构化的社会性网络的”地址”;


2、思考更好的自身服务中的”路由协议”簇,更有效地让用户间寻找到其它个体的某种地址;


3、思考更有效的交换机制,使用户间的需求内容能流畅互换;


但更重要的是,要根据自己的能力或资源情况,确定自己在整个”寻址与交换”过程中的所处的位置:


1、形成”新寻址与交换”的协议,成为统一的标准的制定者?这?这一工作需要极强的能力,需要极强的资源,在自由竞争环境下,非微软类企业不成;正政府性垄断环境下,非中国电信类企业不成;


2、自己形成某种地址协议,通过某些需求寻址,扩大用户数量,提高影响力,比如一些P2P服务商、比如3721,比如QQ、MSN,但如果相应的交换不具备特别的优势,那么这个服务本身无法形成商业竞争力;但我们看到现在也有非常成功的例子:SKYPE,利用疯狂的带宽占有技术,实现交换的高效性,从而准备替换传统电话寻址与交换,可以说如果其上市进入股票市场,那么市值应该超过GOOGLE;


3、自己形成某种地址协议,提供整合各种交换形式与内容,以全面性交换作为特点,进行生存,这种方式有些类拟经销商,比如TOM代理SKYPE的业务,以及我们某些SNS与电信合作,实现VOIP服务;


4、自己形成某种地址协议,以及特定的高效交换,但针对某种特定的用户群,比如企业级,自己变成技术提供商;如腾讯的RTX。


可能还有其它的定位,这也是留给我们所有SNS们思考的,产品的竞争力正来自于这样的思考与实现,也是我们SNS服务商们苦苦思考的。


如果你不能为自己的用户形成地址,那么交换还是可以做的,那只有利用现在的常规寻址方式,使您与用户之间交换,那好象就是ICP;或者做特定方向的搜索引擎,如365KEY,要不你就当KESO吧,呵呵,玩笑。


一个商业化的研究要考虑很多东西,甚至有时我们根本会没有思路,但我们可以去找一些相似的东西,利用已有的一些研究成果,那么是不是可以作为一个思考的起步。


四、结束语


从二月春节起我开始进行”社会性网络”研讨的BLOG,开始主要是针对SNS的网站的实现中的战术中的研讨,好象近几次的BLOG更偏战略性;有一些朋友说这几次的东西说得更深入,谢谢,这可能是思考的延续吧。


但我还是想说的,在前一阶段对中国十九家SNS的分析实际上也是相当重要的,战略战术都应重视,微软有很强的产品,他们的产品不仅仅是战略性的大产品,而且产品的细节也相当重视,只有这样,才能有全面的竞争性。战略性工作是得到人心、战术性工作是深得人心。


五:建议


建议看者补充互联网的路由与交换知识


 


这个社会性网络研讨的地址是:http://cnsns.blogchina.com


我的EMAIL和MSN都是 minsec@gmail.com 欢迎交流,另如果觉得值得转帖,请注一下出处,谢谢。

2005-04-03

有一些日子没有进行这个主题的研讨了,并不是没有所谓的时间来写这个东西,而是有一些原因让我放缓了这一主题的写作,而思考好象是没有停止。


前一段写的东西,得到了一些朋友的关注,甚至有VC在问我:中国哪一个SNS是值得投入的?当时我还是重复了我原来的一句话:一个企业的成长(除了资金外)包含着:产品、市场、管理、文化,而我的BLOG中只涉及了产品的描述和一部分的市场,而对这些SNS的管理,乃至企业文化基本上没有任何的描述,因为我也不可能坐在这电脑前去了解别人的管理与文化。


看来SNS是今年的一个热门话题,最近在我没有文字描述SNS的同时,越来越多的朋友开始了对这个话题的探讨,甚至有一些朋友也开始了量化的探讨,这是我甚至很多读者愿意看到的,也是一种严谨的态度。最近360的推出,更使大家对社会性网络津津乐道,BLOG、RSS、信用,甚至一些IM这些社会性网络的组成因素都被当成社会性网络这一主题来研究。


个人觉得这些只会使我们的眼光越来越窄,越来越基于某些表现,而离社会性网络的真实概念越来越远,在SMTH对外关张前几个月,新开设了一个版叫社会性软件,当然当时的版主是希望能就这一主题展开讨论,但我发现更多的是在要GMAIL的邀请、WALLOP的邀请等等,最多只是一些GMAIL或WALLOP的描述,并没有实质性的研究和思考,不过对于SMTH的大多数用户群来说,要做实质性的讨论,难度有一些。


今天我重拾这一话题,是希望把一直以来想的一些东西写出来,特别写给我前一阶段描述的十九家中国社会性网络服务的提供者们,希望能给他们一些思考的角度。


1、放弃天真的6度理论,那只是我们宣传时的噱头,这东西对于实际的盈收起不了大作用,相反只会加重系统的负担;


2、放弃天真的让用户发展其关系网的思路,这也只是你宣传的噱头,因为实际上认识这只是相处的开始,而真正成为可以相互利用的伙伴关系,这是需要时间的,有着相当大的时间成本,即使用户在SNS上有150×150人的人脉,那也是极其虚无的人脉,对于用户来说没有现实的作用;


3、放弃天真的让用户相互评价来建立完全的诚体系,如果不基于某一个现实事件的相互评价,那么这样的评价而来的信用体系,没有任何价值 ;


所以SNS的发展是基于维系用户现有人脉的工具


我们认真的思考一下,而维系现有人脉,那么互联网能起什么作用,我个人认为只起到一个工具的作用,甚至只起到一个交流的工具作用,呵呵,这和我们的手机起到的作用基本一样。


而互联网与移动通讯日益融合,那么互联网的接入越来越多样化,PC接入、PDA接入、移动电话接入、电视接入等等。


另外SNS的一个大的特性是排它性,我们很难在三个以上的SNS上进行活动,因此如何使更多用户使用自己的SNS,成为每个SNS服务者要考虑的一个战略问题,如果我们排除产品的内容和服务这两个主题外,另外起到关键作用的是:你是否有一个方便快捷的客户端,或者说你是否具备适应不同接入终端的客户端,使你的用户能在任何时侯都可以通过PC、PDA、移动电话、电视等等进行维系其现有人的人脉,在您的服务中能方便的使用视频、音频、文字进行交流,以达到加深人脉关系的作用?


如果某个SNS的服务还是仅仅基于拓展人脉、仅仅基于PC,而在PC上只是基于WEB,那么建议还是做做收费下载影视的服务更具现实性。


早一日让你的SNS移动起来,这比什么都重要!!!


SNS可能的生存空间:


1、与电信运营商合作,追求在数据通讯领域的一级利润;


2、利用数据网络内容的经营开放性,合法追求用户交互的二级利润


3、建立高数量的用户群,被上两个空间生存者收购


另外,专业的SNS们在技术与平台上的最大竞争压力来自于微软